_ 世界結核日 _
全面行動
全力投入
全民參與
終結結核!
結核病的“真面目”
結核病是由一種名為結核分枝桿菌的細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這種細菌像一根細長的火柴棍,卻擁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它可以在干燥的痰液中存活數月,甚至在零下幾十度的低溫中也能“冬眠”。它最喜歡攻擊人類的肺部(肺結核),但也可能入侵骨骼、腎臟、大腦,甚至皮膚。
結核病是可預防、
可治愈的疾病
結核病是世界上最大的傳染病殺手之一
2022年新發結核病患者1060萬人
2022年41萬耐多藥/耐利福平患者
2023年130萬人死于結核病
我國結核病發病數逐年下降,但2020年估算的結核病新發患者數仍達84.2萬。
結核病的“作案手法”
1. 潛伏期:
悄無聲息的入侵
結核菌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如患者咳嗽、打噴嚏時釋放的飛沫)。入人體后,它可能潛伏數年,等待免疫系統“打盹”時再發起攻擊。
常見誤區:結核病一定會傳染?
只有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才具有傳染性,且經過規范治療2-4周后傳染性會大大降低。
2. 發病期:
從“潛伏者”到“破壞者”
當免疫力下降(如熬夜、壓力大、營養不良),結核菌便開始瘋狂繁殖,此時結核菌的毒力變強,疾病便會處于活動期。
結核病不容忽視的身體警報
肺結核(最常見)——約20% 肺結核病 無癥狀或癥狀輕微,易誤診、漏診
咳嗽:持續超過2周的干咳或帶痰。
咳血:痰中帶血或大量咳血。
胸痛:深呼吸或咳嗽時加重。
呼吸困難:病情嚴重時出現。
全身癥狀:發熱、盜汗、乏力、體重下降、食欲減退。
結核病的危險因素:
誰是“易感人群”?
結核病就像一場“潛伏戰”,有些人更容易被結核桿菌“盯上”。以下是幾類高危人群和危險因素,看看你是否在其中:
○暴露于高發人群的兒童(尤其未接種卡介苗的兒童);
○吸毒者;
○與結核病病人密切接觸。
○妊娠或分娩后婦女;
○老年人等抵抗力較弱的人群;
○患糖尿病、矽肺、艾滋病等疾病者;
○接受血液透析或長期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
○長期處于過度緊張、過度疲勞狀態者(如學生、白領、電腦游戲迷) ;
○營養狀態差。
筑起“四道防線”,
讓結核菌無處可逃
第一道防線:
接種疫苗,武裝自己
卡介苗(BCG疫苗)是兒童結核病的“護身符”,雖然對成人效果有限,但能有效預防重癥結核病。新生兒出生后應盡快接種,為他們的健康筑起第一道屏障。
第二道防線:
增強免疫力,打造“鋼鐵之軀”
均衡飲食:多吃高蛋白食物(如雞蛋、牛奶)和富含維生素的蔬果(如橙子、胡蘿卜),增強身體抵抗力。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讓免疫系統時刻保持“戰斗狀態”。
適度運動:每天散步、跑步或打太極拳,激活身體的防御機制。
第三道防線:
切斷傳播途徑,
讓結核菌“無路可走”
保持通風:每天開窗2-3次,每次30分鐘,讓新鮮空氣趕走潛伏的細菌。
佩戴口罩:在擁擠的公共場所或接觸結核病患者時,佩戴醫用口罩,阻斷飛沫傳播。
咳嗽禮儀: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肘部遮擋,避免飛沫四散,不隨地吐痰。
第四道防線:
預防性抗癆,遠離“結核菌”
盡早篩查:高風險人群可進行結核潛伏感染篩查與預防性治療干預。
科學用藥,徹底消滅“敵人”
1. 早發現、早治療
如果出現持續咳嗽超過2周、低熱、盜汗、體重下降等癥狀,應立即就醫,進行結核病篩查。痰涂片檢查和胸部影像學檢查是診斷結核病的常用方法。
2. 規范用藥,堅持到底
結核病是可以治愈的
結核病治療需遵醫囑聯合使用多種抗生素(如異煙肼、利福平等),療程至少6個月。
切勿擅自停藥或減量,觀察不良反應(發熱、皮疹、惡心嘔吐),反饋給主診醫生,按醫囑調整藥物
3. 全程督導治療
在醫生或家屬的監督下服藥,確保不漏服、不錯服。
使用藥盒分裝藥物,設置服藥提醒(如手機鬧鐘),堅持治療。
終結結核病,不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一個承諾。為了健康的未來,為了無結核的世界,我們在行動!
門診信息:
瑞金醫院(總院)
呼吸內科結核專病門診每周四下午
瑞金醫院(嘉定院區)
呼吸內科結核專病門診每周四下午
撰文:金鷺瑤 張思夢
審核:邵榴蘭 徐雯莉 程齊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