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今天咱來聊個厲害的——消費貸新政。
銀行嚷嚷著要給你提額度、降利率、延長還款期,恨不能把貸款直接塞你手里。可全網卻是一片冷嘲熱諷。為啥?因為這事兒透著股天上掉餡餅的怪異勁兒。
咱不說廢話,只講干貨。今天我就用經濟學來扒開這層糖衣,告訴你這到底是救命藥還是慢性毒?
為啥普通人越借越窮,銀行卻越放貸越賺錢?這冷眼背后藏著三個扎心的真相。
第一刀,老百姓的錢包早就被榨干了。看看數據,嚇死人。2022年居民存款暴增18萬億,2025年頭兩個月又存了6.1萬億,定期存款比例創歷史新高。這說明啥?大家不是不想花錢,是根本不敢花。房地產早就把中產未來30年的現金流提前套現了,現在房價一跌,房子從資產變負債。誰還敢貸款?更扎心的是,居民收支結余增幅從疫情前兩位數跌到個位數,收入不漲,光給額度,這和讓餓肚子的人刷信用卡買牛排有啥區別?
第二刀,低利率背后全是套路。銀行把消費貸利率減到2.58%,比存款利率還低。你以為在發福利嗎?真相是,銀行的錢根本貸不出去,企業不敢投資,房貸沒人申請,只能靠消費貸沖業績。這里面有個致命的bug。銀行算過賬,利率低于2.8%,必須把不良率控制在0.5%以下才能賺錢。可2024年,銀行業平均不良率已經到了1.5%。所以你看,江蘇銀行一邊甩賣70億不良資產包,底價打0.5折,一邊繼續狂發低息貸,這不就是借新還舊的龐氏游戲。
第三刀,刺激消費根本打錯了靶子。經濟學有個概念叫邊際消費傾向,窮人拿到錢會立刻花掉,富人反而存起來。可現在銀行把最低利率留給公務員、國企員工這些高收入群體,真正需要錢的小微業主、自由職業者反而利率翻倍。這哪里是刺激消費,分明是在給不缺錢的人送杠桿。更諷刺的是,延長貸款到7年,看似減輕壓力,實則把債務雪球滾得更久,就像給癮君子加大劑量,短期嗨了,長期死得更慘。
深層邏輯這是一場時空套利的資本游戲。銀行玩的是用空間換時間的把戲,現在經濟下行,先把貸款放出去,撐住GDP數據,等經濟復蘇了再收割。但問題在于,如果復蘇不來呢?看看日本失落的30年,全民背貸導致通縮螺旋。更可怕的是,消費貸的反身性,越刺激借貸,居民防御性儲蓄越強,形成死亡循環,這就像往漏水的池子拼命注水,最后池子滿了債臺高筑。
終極拷問,誰在割韭菜?答案可能讓你后背發涼。這次是銀行和借款人互相割,銀行明知風險卻在監管壓力下硬著頭皮放貸。借款人看著低利率以為撿便宜,實則掉進債務陷阱。
舉個例子,借30萬消費貸新年還清,每月還4000,聽起來輕松吧。但如果你突然失業或者遇到大筆支出,這筆債立刻變成負擔。更狠的是,消費貸資金很多流向灰色領域。有人拿去炒股炒幣,最后血本無歸,這才是真正的系統性風險。
破局的關鍵是什么?
要輸血先造血,真正刺激消費,要靠收入預期管理,減稅,提高最低工資,完善社保,讓老百姓敢花錢,而不是靠借貸透支未來。韓國當年搞國民幸福貸款,導致家庭破產潮,就是前車之鑒。
記住,所有不提升購買力的信貸刺激都是數字游戲。當貸款廣告比外賣券還多的時候,你該做的不是點擊接受,而是捂緊錢包。
所以家人們,下次接到貸款電話,別光聽日息萬三,多問一句,我借了這個錢拿什么還,經濟下行期現金流才是王道。記住啊,免費的餡餅都標著價碼,有些債背上了就是一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