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變得相當脆弱,生活中的一些小意外,哪怕是跌倒或頭部輕微的磕磕碰碰,都有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可能會引發一種名為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疾病。這個名字或許大家聽起來很陌生,但它卻是老年人顱內血腫最常見的類型,隨著人口老齡增長其發病率不斷升高,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與生命。
這個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指通常在頭部外傷后3周以上時間出現的,位于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的慢性出血,是老年人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該病通常僅僅是很輕微的頭部損傷,起病隱匿,癥狀顯現緩慢,臨床表現無明顯特殊征象,因此很難被及時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少量的硬膜下出血持續性增多,不斷壓迫大腦,患者才出現血腫壓迫的癥狀和體征,嚴重時影響生命安全。也有部分人無外傷史,可能與營養不良、維生素C缺乏、硬腦膜出血性或血管性病變等相關。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患病率男性為女性的 2-3倍,可能與創傷、人體結構和性激素水平等因素相關。
為什么該病容易被忽視?
1.“健忘”的疾病特點
由于行動不便等原因,老年人日常生活難免出現不經意的輕微外傷,從受傷到出現癥狀可能間隔數月,很多老人早就忘記曾經撞過頭。
2.“偽裝大師”的癥狀
由于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對疼痛和不適的感知能力減弱,再加上血腫發展緩慢,癥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視。
3.“溫水煮青蛙”的發展模式
老年人的大腦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萎縮,導致腦組織在顱腔內有更大的移動空間。當頭部受到輕微撞擊時,可能不會立即出現明顯的癥狀,但血液會在硬膜下腔緩慢積聚。
這些信號要警惕!
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癥狀主要表現為慢性顱內壓增高,神經功能障礙及精神癥狀,通常較為隱匿,包括頭痛、乏力、頭暈、惡心、嘔吐等非特異性癥狀。隨著血腫的擴大,可能會出現記憶力減退、精神淡漠、反應遲鈍等癥狀。如果血腫繼續擴大,壓迫到運動神經,還可能出現肢體無力、行走困難、失語、肢體麻木、局灶性癲癇等癥狀。臨床診斷主要依靠顱腦CT掃描和MRI檢查等影像學檢查。
治療手段因人而異
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治療通常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1.藥物治療:根據病情給予止血抗癲癇藥物治療。
2.手術治療:通常是指進行鉆孔沖洗引流術,因其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療程短、花費少等,是目前公認慢性硬膜下血腫的首選治療方式。除此以外,還有神經內鏡輔助治療、腦膜中動脈栓塞介入治療等方式。
預防有妙招
預防慢性硬膜下血腫的關鍵在于避免老人跌倒、頭部受傷,遠離受傷危險因素。居室內光線明亮、物品擺放合理,不要有障礙物,使用防滑墊等,高齡或行動不便者外出時由家屬陪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長期服用抗凝藥物的人群,更應加強注意,避免外傷。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如頭部遭遇外傷,哪怕是輕微磕碰,家屬也應密切關注其身體狀況,如有異常癥狀應及時就醫。醫生會結合血腫范圍和出血量、臨床癥狀及患者本身情況等因素,選擇合適的診療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