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首富李嘉誠因一樁230億美元的港口交易,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他旗下的長和集團將全球43個港口打包出售給美國黑石財團,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戰略港口。這一決策不僅引發官方媒體的密集批評,更讓許多人開始思考:一個商人的“在商言商”,究竟該如何與國家利益平衡?
一、戰略布局的“短視之失”
李嘉誠的這筆交易看似精明——以190億美元凈利潤“高點套現”,卻忽略了港口背后的戰略價值。這些港口年吞吐量占全球10%,覆蓋“一帶一路”關鍵節點。例如,巴拿馬運河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本是中國連接拉美市場的重要支點;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旗艦項目;阿聯酋哈利法港更是中國石油運輸的戰略通道。一旦美國資本入主,中國貨輪可能面臨額外收費、??肯拗?,甚至能源供應鏈受阻。這種“賣資產換現金”的做法,本質上是犧牲國家長期戰略利益,換取家族短期財富。
二、歷史選擇的“錯位之痛”
回顧李嘉誠的商業軌跡,“撤離”與“轉向”始終是關鍵詞。從2013年拋售大陸房產轉向英國基建,到如今出售港口投靠美國資本,他似乎總在規避風險。但這種“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的哲學,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顯得尤為刺眼。當華為、大疆等企業在芯片戰、科技戰中硬剛美國時,李嘉誠卻選擇將戰略資產拱手相讓。正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所言:“李嘉誠是位成功的商人,對社會沒什么貢獻。”他的財富積累依賴于香港地產壟斷和政策紅利,卻在國家需要時選擇“用腳投票”。
三、商業倫理的“底線之問”
商人逐利無可厚非,但“在商言商”絕不能成為逃避社會責任的借口。設計師曾評價李嘉誠“為祖國作出了扎扎實實的貢獻”,但近年來他的行為卻與這一評價漸行漸遠。從反對港珠澳大橋建設,到囤地待漲推高房價,再到如今出售戰略港口,他的選擇似乎始終以個人利益為先。曹德旺曾直言:“李嘉誠成不了世界首富,因為他們家族缺乏政治自信?!边@種“自信缺失”,讓他在關鍵時刻放棄了與國家共擔風險的機會。
四、迷途知返的“希望之光”
值得注意的是,這筆交易尚未最終完成,仍有挽回余地。官方媒體多次喊話,既是批評也是警示。正如《大公報》所言:“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在全球化逆流涌動的今天,中國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有擔當的企業家。從曹德旺捐建大學到任正非投入芯片研發,這些企業家證明了商業與愛國可以并行。李嘉誠若能懸崖勒馬,將資產轉向國內科技、基建領域,或許還能續寫“愛國商人”的傳奇。
李嘉誠的教訓深刻地提醒我們:資本沒有國界,但商人有祖國。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真正的企業家應該選擇與祖國站在一起。這不是道德綁架,而是時代賦予的責任。唯有如此,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企業家”而非“投機者”的美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