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表情和聲音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氣質與品位
在不少福建人兒時的記憶里
戲臺上“咿呀”一開嗓
男女老少就坐不住了
跟著舞臺上的表演
仿佛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福建戲曲是中華戲曲百花園中的名花
它源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興盛于明清,傳承于當代
歷史悠久、劇種繁多、劇目豐富、特色鮮明
其中,以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薌劇(歌仔戲)
五大戲曲最為出名
今天,我們用AI技術
讓福建戲曲以另外一種形式得以表現
閩劇《雙蝶扇》
如果說《梁山伯與祝英臺》早已是經典
那如今《雙蝶扇》的文化內蘊
便注入了更豐富的人生思考
清純少女林夢卿與文弱書生陳子霖
青梅竹馬,傾心相愛
以“雙蝶扇”發誓,情比雙蝶,永不分飛
該劇目的殊榮亦是數不勝數
斬獲文華表演獎、曹禺劇本獎等國家級獎項
參加中國戲劇節、上海國際藝術節等重要展演
與以往同類題材相比
劇中沒有人們司空見慣的破壞美好愛情的壞人或小人
主要人物之間“好人與好人”的矛盾沖突
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意識相貫通的新意蘊
具有“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閩劇《踏傘行》
莆仙戲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
現存5000多個傳統劇目
曲牌1000多首
鑼鼓經400多種
保留清代“興化七子班”時期的行當特色
積淀豐厚堪稱瑰寶
它是中國現存古老劇種之一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是在唐百戲、宋傀儡戲的基礎上
形成的一種獨特表演藝術
莆仙戲《踏傘行》
以傘、雨為情感線索
講述了同出宦門的兩名早已定親
卻從未謀面的青年男女
陳時中和王慧蘭
在戰亂中偶遇、相識
相知、相愛的故事
“踏傘”是初識,彼此心存戒備
兩人只得亦步亦趨同攜行
“聽雨”是愛慕,從彼此試探到愛恨交織
“又雨”是情難卻、意難平
過不了心里的坎,卻也難過情關
共渡行舟,陳時中剖析內心,終得轉悲為喜,
王慧蘭又羞怯地喚出那聲 “陳郎,帶奴去。”
高甲戲《圍頭新娘》
高甲戲是閩南地區主要戲曲劇種
也是福建省的五大劇種之一
流傳于泉州、廈門和臺灣等閩南地區
也流行于東南亞國家閩南人聚居地
高甲戲目眾多,表演精湛,大氣恢宏
2006年5月進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高甲戲《圍頭新娘》以泉州圍頭
從“炮戰第一村”
發展成“兩岸通婚第一村”為背景
描述圍頭和金門兩家三代人幾十年間的悲歡離合
勾勒出堅韌勇敢、善良寬容、率真意氣、愛拼敢贏的
兩岸普通百姓的群像
該戲緊緊扣住一個“情”字
撬動兩岸愛的回響
親情、友情、愛情、故土之情……
真情真愛,翻山過海,讓戲百轉千回
歌仔戲《保嬰記》
歌仔戲是我國360多個戲曲劇種中
唯一源于大陸,形成于臺灣
由海峽兩岸人民共同培育的地方戲曲
劇目多強調忠孝節義
十分具有草根氣息、貼近百姓生活
近年來,歌仔戲開始煥發出新鮮活力
許多優秀的原創劇目涌現
其中的代表是新版《保嬰記》
此為著名薌劇作家湯印昌的力作
戲一開場,濃濃閩南風情撲面而來
靈動的燕尾脊,簡約一抹,鄉情濃郁
全劇舞美都極簡約、富傳統美感
符合戲曲本身的表達特色
一桌二椅,變幻出千姿百態多種空間
一兵一卒,也是千軍萬馬的表達
梨園戲《陳三五娘》
梨園戲據說源于宋元時期
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是中國珍稀的、保留至今的古老劇種之一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的傳統表演藝術
被學術界認為是宋元南戲的遺響
南宋泉州才子陳三
因送哥嫂廣南赴任
途經廣東的潮州城
剛好遇到元宵燈市
賞燈時,邂逅黃五娘,互生愛慕
不想,黃父已將五娘允婚他人
陳三為情所困,毅然決然假扮磨鏡匠
混入黃府為奴
兩人隨后互訂姻盟
不久,陳三攜五娘連夜私奔
途中被官府捉回,陳三被發配崖州
歷經坎坷后,兩人終成眷屬
中國戲曲文化源遠流長
福建戲曲是一顆璀璨明珠
保護好傳承好福建戲曲文化
讓別具韻味的聲腔
繼續演繹精彩的
中國故事、福建故事
暢游八閩平臺
cybmflxx
漳州文旅
廈門文旅
綠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時福建
ssfj2023
轉載請標注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