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張祥威 編輯|馬青竹
2024年1月,小鵬汽車采購激光雷達時,向供應商喊話,“單顆成本高于1500元,就不要來湊場了。”
“即便喊出那種口號,還是有一堆公司去送產品參與競標,最后入圍了幾家。”一位激光雷達行業人士告訴《出行百人會/AutocarMax》。
但,小鵬最終沒有定點任何一家,而是下定決心,大力降本,轉向純視覺方案。
同年底,埃安RT正式上市,搭載速騰(參數丨圖片)聚創MX激光雷達,價格下探至15.58萬元。
本月,相近的續航版本,零跑B10搭載禾賽ATX激光雷達入局,預售價12.98萬元。
這兩款激光雷達,成本均低于200美金(約合1499元),妥妥的千元級。
五年前,行業最早發布的那款Livox Horizon激光雷達,成本6000元左右。五年后的今天,誰能想象激光雷達成本下探如此之快。
降本匆匆背后,激光雷達果真技術大爆發?抑或規模效應推動?催動這幕降本大戲的,究竟是鯰魚特斯拉,還是供應商們愿意先苦后甜,不惜“虧損”以身入局?
而降本后的激光雷達公司,是否真的已上岸?
腰斬后,再腰斬
按結構特點,激光雷達分為三類,機械旋轉式、半固態、固態。
過去四五年,由于機械式太貴,固態技術不成熟,所以,半固態激光雷達成為行業寵兒,也因此成為降本主要對象。
與L4昂貴且上車有限的激光雷達不同,當L2+玩家們開始搭載激光雷達,才講究量大和降本。
2020年CES,大疆Livox團隊發布兩款激光雷達,其中一款名為Horizon,用于乘用車L2+量產,單顆零售價6499元。
這款激光雷達,第二年出現在小鵬的新車上,便是那款號稱全球首款量產激光雷達車型,小鵬P5。
當時,小鵬的智駕已經實現高速NOA,野心壯大,想拿下城市領航。
智駕團隊發現,城市內,行人、兩輪車、隧道、施工區等場景極為復雜,要實現如此多場景下的識別與跟蹤,僅靠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根本無法搞定。必須配激光雷達。
2021年4月,小鵬P5正式發布,將兩顆Horizon激光雷達,分別裝載在左右前大燈下方,搭載雙激光雷達的P5版本,補貼后售價最低19.99萬元。
至今,外界不清楚那款激光雷達的成本,但當年一位P5車主的維修工單上寫著,單顆激光雷達價格為,8916元。
激光雷達如此昂貴,還要裝兩顆。更壞的消息是,Livox的激光雷達不久后出現供應問題,并未再和小鵬一路同行。
等到2022年9月,小鵬G9上市,將激光雷達供應商切換為速騰聚創,搭載M1激光雷達。速騰聚創內部曾披露,M1的成本大概為680美金(約合人民幣4915元)。
同年,另一家激光雷達廠商禾賽推出同級產品AT128。
小鵬G9上市同期,理想L8 MAX版上市即搭載了禾賽AT128。有媒體曾根據禾賽財報拆解得出結論,“這顆激光雷達的成本在5255元。”
5000元級的激光雷達,車企采購時成本可能會低一些,但傳導給用戶,仍然一個字,貴。
作為對比,禾賽AT128曾被高合HiPhi Y列為選裝項,價格8000元左右,與早期小鵬的激光雷達維修工單價格相比,基本上沒降太多。
2023年,降本陡然加速。速騰聚創開始量產M2,售價500美金(約合人民幣3614元),接近下探一半。
同年,理想L8成為爆款,禾賽開始大規模出貨。整個2023年,禾賽全年交付激光雷達222116顆。
更精彩的還在后面。
又過一年,2024年4月,與禾賽AT128同架構的產品ATX發布,打出低于200美金(約合人民幣1447元)口號。相近時間,速騰聚創推出MX,同樣宣稱低于200美金。
這兩款激光雷達,分別搭載在前面提到的零跑B10和埃安RT上,價格分別探至12.98萬元、15.58萬元,挑動行業熱情。
從6000元級別,到3000元,再到低于1500元,激光雷達成本在五年內接連下跳,這幕降本大戲,背后有多重因素。
魔術背后:減配、集成與規模化
5nm之后,曾經的摩爾定律已經失效。
根據摩爾定律:芯片性能每隔18-24個月增加一倍,價格不變。支持摩爾定律的是技術進步。但是技術走向物理極限,3nm、2nm甚至1nm工藝都顯然不再符合。
激光雷達近幾年的降本,除了技術,還有別的原因。
“激光雷達成本下降如此劇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規模化。同時,也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它們的性能其實是在倒退的,相當于減配。”上述激光雷達行業人士告訴《出行百人會會/AutocarMax》。
對比AT128和ATX,前者10%反射率下,探測距離為210米,點頻1,536,000 點/秒,視場角120° x 25.4°。后者10%反射率下,探測距離200米,點頻降為1,200,000 點/秒,視場角也變為120° x 20°,都有所降低。
知情人士稱,“ATX集成了64 個激光器,相當于64通道,通過一套禾賽自研的掃描方案,做到了等效90-100線的效果。”
對此,《出行百人會/AutocarMax》向禾賽科技方面核實,官方回應稱,“ATX實現的是100線的效果。至于激光器的數量,我們不再公布,以后這個指標沒那么重要了。”
速騰聚創的M2和MX相比,前者10%反射率下,探測距離為250米,點頻1,575,000點/秒。后者10%反射率下,探測距離為150米,點頻為756,000pts/s,同樣有所下降。
“看指標,MX和M1Plus差不多,但前者用起來更好,很多高端車都選了它。MX測距比M1 PLUS弱一些,但是凝視可調的維度更多,中間集中的點數還可以更密。”一位速騰聚創人士向《出行百人會/AutocarMax》解釋。
所謂凝視可調,是指支持動態幀率,可以調節密度的靈活掃描模式。可優先增強關鍵區域(如遠處)的密度。
這一產品已經被車企量產搭載,比如,埃安RT、領克900、傳祺S7等車型。
當然激光雷達的技術也在持續進步。
上述激光雷達行業人士透露,發射模塊、掃描模塊、接收模塊和控制模塊均在降本,比如,將接收模塊和控制模塊整合,從而實現成本下探。
其中,激光器的規模在減少。早期掃描路線爭議較多,后來最終主流掃描方案確定為2D掃描,激光器的數量要求也有所減少。
舉個例子,采用一維轉鏡掃描技術路線,如果要做100線的激光雷達系統,必須集成100個激光器。而在2D掃描方案下,激光器數量可大幅縮減。
“行業通過掃描端的優化,比如,要實現100 線的性能,現在用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激光器就能實現了。”
激光雷達降本的主要因素,必須包括規模效應。
2024年,禾賽全年交付量達50萬顆。蓋世汽車數據顯示,同年,速騰聚創激光雷達裝機量達到51.49萬顆。
價格戰下,以身入局
究竟誰主導了激光雷達降本,答案并不唯一。
據激光雷達行業人士回憶,“2022年底,特斯拉開始降價,價格戰打響。大概2023年上半年,車企對激光雷達公司的訴求,全部都是降本。”
新造車和傳統車企均向激光雷達公司施壓。
知情人士透露,有的車企要求,必須先滿足性能,之后再在備選項中挑一家成本最低的。有的會先設一個價格準入門檻,高于價格門檻后便不接受供應商的產品測試。
先鋒者也很強勢。
前文提到的小鵬,重新招募激光雷供應商時,即便提出低價,仍有不少公司積極參與,與芯片、動力電池等供應商的強勢話語權完全不同。
傳統車企,尤其是賣車大戶,話語權也非常高。
2024年的內部經銷商年會上,王傳福說,“比亞迪有很強的優勢,比如激光雷達,如果市場行情3000元一顆,我們可能只需要900元的成本。”
此外,傳聞像小米汽車這樣的明星品牌,也有更多主動權。“以它的身份,要價多少錢估計供應商都得答應。”
純視覺技術路線的抬頭,同樣給激光雷達行業帶來壓力。
小鵬汽車轉向純視覺后,極越、蔚來旗下樂道,開始取消激光雷達,讓行業一度再掀爭議。
好在,以華為為代表的智駕玩家,仍堅持激光雷達上車,加上大多數車企的智駕技術能力無法做到純視覺,故依舊積極擁抱激光雷達。
從底層技術看,智駕進入端到端階段后,算法層面,深度學習和激光雷達已然關系不大。激光雷達更多是作為一種安全冗余,類似“安全帶”一樣的硬件配置。
“大家在往端到端轉型的過程中,區別只在于有沒有激光雷達,但是有多好并不重要了。”
不過,即使轉向純視覺的小鵬,實際上同樣持開放態度。
“從備份冗余角度,我認為還是需要激光雷達。比如,車燈壞了,外面沒有路也沒有燈,在一個荒野里完全看不到路,這種情況下人肯定不敢開車。無人駕駛車在那個時候敢不敢開車,這個問題可以再討論。”何小鵬曾說。
面對各方不確定性,頭部激光雷達公司毅然選擇先“虧損”,以身入局,“ADAS激光雷達公司普遍負毛利,這很奇怪,但就是這樣。”禾賽科技CEO李一帆去年曾表示。
當越來越多的車企愿意將激光雷達作為賣點,并且車越賣越多后,規模效應帶來好消息。
財報顯示,禾賽科技2024年第四季度實現營收7.2億元,同、環比均有提升;凈利潤為1.47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禾賽、速騰聚創們的精進,也將那些遲遲無法實現技術、產品、規模化多重突破的玩家,送下舞臺。
這一輪激光雷達降本,看似在激光雷達、車企、用戶三者間,找到了暫時平衡點。但問題仍懸而未決。
比如,激光雷達眼下是否已經上岸,要看這一輪平價激光雷達的上車效果。此外,也要觀察下一輪算法模型大躍遷到來時,激光雷達是否又要再度接受必要性質疑。
總之,眼下各家日子好過了一些,但故事遠遠沒到終局。
—THE END—
出行百人會 | AutocarMax
追蹤汽?出行產業鏈進化,關注新產品、新科技、商業邏輯與商業人物,影響圈層中有影響力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