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光的漣漪中,人類一直在追問“幸福”的答案。對于這樣一個千古難題,古今中外關于它的探討從未停歇。從孔子的“樂亦在其中”到莊子的“無為而治”,從孟子的“君子三樂”到老子的“知足常足”,幸福的概念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被詮釋和重塑。然而,幸福究竟是什么?它是否真的與物質無關?我們又該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這些問題,或許在新書《福問》中能找到新的啟示。
精彩搶先看
在時光的漣漪中,人類一直在追問“幸福”的答案。對于這樣一個千古難題,古今中外關于它的探討從未停歇。
儒家至圣先師孔子云:“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身處陋巷,也不改其樂。他們以仁義作為追求,幸福與貧賤富貴無關。
被奉為亞圣的孟子,將人生的幸福做了進一步延展,他提出了“君子三樂”,它們分別是父母俱在、兄弟無故的人倫之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的道德之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師友之樂。在孟子看來,因擁有這種良好的家庭與社會關系而產生的幸福感,與物質生活是否富足沒有關系,甚至稱王天下都不能與之并列。
道家的老子則認為“福禍相依”是生活的基本狀態,他反對享樂主義,認為縱欲不僅損害身體健康,而且“令人心發狂”。所以他認為幸福就是“知足常足”,主張“見素抱樸”,順應自然規律才能“往而不害,安平泰”。
莊子顯得更為豁達,他充分意識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承認自我認知的局限性,才是通曉天道的開始。他認為依仗外物、畏懼死亡、為情所困,是一切不幸福的根源。不過,他也指出幸福是有相對性的,這是由環境和認知決定的,這種相對的幸福不是莊子的終極追求。莊子認為要想達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的逍遙之境,必須做到“無為”。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要人為干預天道,應該認識自然規律,一切按規律辦事,方能“無為而無不為”。所以,有時候越努力,并不一定越幸運;希望越大,失望也可能越大。因為違背事物發展規律的努力,終將徒勞無果。
在生活中,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無知”時,最好不要為了掩蓋“無知”,而作愚蠢的抗爭。世界本無神跡,那些未卜先知的人,或那些在我們看來押對命運的人,不過是看透了事物的本質,做了順應客觀規律的努力而已。
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世上何事最難?”泰勒斯說:“認識你自己。”人性最大的頑疾,就是眼睛總盯著別人。人一旦有了分別心,總是喜歡跟別人比較,看到別人買車、買房,賺了大錢,自己就會異常焦慮,內心痛苦。其實,你不知道,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幸福,這個看似簡單卻又復雜至極的命題,始終伴隨著人類的思考與探索。無論是儒家的仁義追求,道家的順應自然,還是古希臘哲學家的自我認知,都在為我們提供不同的視角和答案。然而,幸福的真諦或許遠不止于此。如果你對幸福的探索充滿好奇,渴望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不妨翻開新書《福問》,在這本書中,你將發現更多關于幸福的深刻洞見與全新思考。讓我們一起,在《福問》中尋找屬于你的幸福之道。
作者簡介
朱亞方,江蘇鹽城人,現居北京,博士研究生學歷,傳統文化愛好者,善思考,樂實踐,短視頻生活博主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闡發中國傳統福文化的時代內涵和當代價值,實現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者首先對“福”字的本義、先賢的幸福觀、《尚書》中的“五福”理念進行了回溯,在此基礎上,引入宋自福先生所提煉的“伍福”文化觀,從切近當下人心靈和物質雙重困境的視角闡發了新“伍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的時代內涵,并從天人合一、富有貴根、持度守正、吃虧是福、奮斗圓夢五個維度為讀者提供了修福、納福和成就伍福人生的路徑建議。本書還引入“身企同治”理念,將“伍福”文化的智慧應用到企業經營管理之中,以期從不同層面為個人價值的實現提供傳統智慧的支撐。
點擊“點贊”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們的文章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