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這兩天呢,胖胖刷到個大新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刷到最近發布的《關于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胖胖想溫和地談談自己的一個看法。
簡單來說,就是鼓勵銀行繼續放水,刺激消費。
放水的方式有兩個:
消費貸款額度提高——個人消費貸款的自主支付上限,從30萬提升到50萬。
貸款期限延長——銀行的個人消費貸款期限,從最長5年延長到7年。
但前提是,信用良好且有大額消費需求的人,才能享受這個政策。
問題來了——信用良好的人有多少?信用良好的人真的缺錢嗎?
真正需要錢的,往往信用不夠,根本貸不到款。
這就很有意思了。
胖胖本以為要提振消費,其實是得給老百姓發點錢,或者發個購物券啥的。
結果,最終的方案是提高網貸限額,讓老百姓借更多的錢。
什么意思?
就是之前你只能借30萬,現在能借50萬了。
以前5年得還完,現在可以拖7年了。
這到底是“提振消費”,還是讓大家背更久的債?
其實吧,胖胖是這么覺得,刺激消費有很多方法:
直接給老百姓發錢,發現金紅包,大家手里有錢,才敢花錢。
發消費券,指定用途,比如只能用來買生活用品、吃飯、旅游,真正刺激經濟。
減稅降費,讓老百姓賺的錢能剩下更多,自然愿意消費。
但現在呢?給錢是不可能的,發券也嫌麻煩,干脆讓你去借錢消費。
為什么?因為貸款的錢是銀行出的。
這就相當于,“我來幫你提振消費……但是錢你自己去借,利息還得你自己還?!?/p>
既不用撥款,也不用負擔風險,最后還讓銀行賺了利息,一箭三雕。
但問題是,這真的能提振消費嗎?
其實這種做法在胖胖看來不太理想,消費疲軟的根本原因是——大家沒錢,沒信心,害怕未來更難過,不敢花錢。
消費的核心是購買力,而購買力來自于收入。
如果收入不變,單純增加貸款額度,并不會讓人的消費能力真正提高,反而可能讓人負擔加重。
如果工資不漲,物價飛漲,房價還壓在那,誰還敢隨便消費?
如果現在的年輕人,連飯都快吃不起了,怎么可能借貸去消費?
那如果邏輯是這樣的:“你不是沒錢嗎?沒關系,我借你,你拿去花?!?/p>
這就不是在“提振消費”,而是在“轉移風險”!
本來是銀行有壞賬風險,現在變成老百姓自己背債務。
本來是該想辦法提振收入,現在變成讓老百姓去貸款解決問題。
本來是企業缺客戶,現在變成讓老百姓透支未來,提前消費。
換句話說,這是讓年輕人用自己的未來,去填窟窿,這就其實有點竭澤而漁了,就是這種短期刺激手段可能存在一定的長遠風險。
但問題是,現在的年輕人有未來可透支嗎?
所以,這里最大問題就是,把信用良好的“潛在消費者”都推向了負債一方,消費能力不是被提升了,而是怕被鎖死了。
有人可能會問:
為什么銀行敢放水?他們不怕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嗎?
其實,銀行不是不怕,而是他們現在必須這么做!
為什么?因為銀行自己也有危機!
房地產崩盤,銀行壞賬率在上升。
企業貸款需求下降,銀行放不出貸款。
如果銀行不放水,經濟進一步萎縮,他們自己也得死。
所以,這波“消費貸放水”某種意義上是銀行的自救,不僅僅是“提振消費”,但實質上是讓年輕人背更多的債,幫銀行渡過難關。
但問題來了,如果大量年輕人借錢了,但未來收入增長不上去,他們怎么還錢?這才是大問題。
如果未來大批年輕人違約,銀行會不會爆雷?
這不是一個“提振消費”的政策,而是有可能是一個定時炸彈。
從本質上來說,這種“鼓勵貸款”的模式,本質上就是一場金融綁定。
以前的綁定方式:高房價、教育成本、醫療成本,把你的一生綁定在貸款上。
現在的綁定方式:消費貸,讓你提前透支收入,變成“債務機器”。
所以,如果大家伙沒有定力的話,這就是一種“契約式綁定”:
你貸款買消費品,貸款買車、買奢侈品,提前消費未來的收入。
你每個月得還貸款,工資大部分都被銀行扣走,你的自由被鎖死了。
如果你失業了,怎么辦?你沒有退路,只能繼續借新債還舊債。
最終的結果就是,你不是在“消費”,你是在“償還未來”。
所以,這其實和“提振消費”就有點像是兩碼事。
那如果這樣下去,未來可能會發生什么?
怕就怕借貸的人越來越多,但收入增長跟不上,還款壓力越來越大。而如果一旦經濟環境繼續惡化,越來越多的人違約,銀行壞賬就怕會爆發。
最后,不僅消費沒提振,反而就怕會引發其它的危機。
所以吧,這一套玩法,就怕是飲鴆止渴。
這就好比一個人快餓死了,你不讓他吃飯,而是給他一瓶興奮劑,讓他強撐著繼續跑。
結果呢?遲早倒下。
所以,這種“放貸提振消費”最最擔心的就是“竭澤而漁”,怕換了一種方式去制造泡沫而已。
咱們再扯扯,這真正的出路是什么?
胖胖會覺得消費的真正增長,往往依賴于收入的提升和經濟的穩定發展。
短期的金融刺激手段,雖然可能帶來一時的消費增長,但如果收入增長跟不上,最終可能會形成較高的債務壓力。
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如何讓消費者愿意花錢,關鍵在于收入預期。
如果大家對未來收入有信心,愿意消費,經濟自然會活躍;
但如果收入增長緩慢,大家的消費意愿自然會趨于謹慎。
因此,真正要提升消費,除了金融手段外,還需要改善收入增長、穩定就業環境、降低生活成本等多方面的措施配合,才能讓消費者真正敢花錢、愿意花錢。
那對于咱們普通人來說,面對消費貸款的變化,其實更應該理性消費,合理規劃,避免盲目負債,對吧?
貸款可以解決短期資金問題,但也會帶來長期還款壓力,貸款前要充分考慮未來的收入情況。
那貸款期限延長,意味著利息成本可能增加,貸款前一定要計算清楚長期支出是否合理。
當然,這里還要避免超前消費陷阱,如果這貸款是用于真正必要的支出,而不是為了“享受當下”而透支未來,才是一種理性的態度。
金融手段可以在短期內刺激消費,但真正讓經濟良性發展,還是要靠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和消費信心的提升。
或許吧,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理性對待消費貸款,量入為出,才是維護自身財務健康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