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以為老年癡呆就是記性變差?就是經常忘事?鑰匙放哪了記不住,剛吃過飯又問下一頓啥時候吃?其實啊,這些都太表面了,等到真正“忘事”的時候,往往病已經不輕了。
很多人忽略的,是那些不太起眼但特別反常的小動作、小習慣,才是真正拉響警報的“早期鈴聲”,到底是哪三種異常,反而比“忘記”更危險呢?
我在醫院干了見過太多被家屬帶來的老人,一開始誰都不當回事,覺得是年紀大了,糊涂點也正常,但我告訴你,有些不是糊涂,是“變了”。
有位患者,整天在家走來走去,腳下沒停過,嘴上還喃喃自語,家人以為她只是閑不住,后來才知道這是病癥在一點點吞噬她的腦子。
還有個大爺,突然開始疑神疑鬼,懷疑家里人偷他東西,說話特別沖,也變得愛發脾氣,一開始大家覺得是老年人脾氣變壞了,沒放在心上,可等送來醫院做檢查,才發現已經發展成中度癡呆了。
每次這種事發生,我都替他們心疼,也替那些忽略“早信號”的家人惋惜。
走路姿勢突然改變
你可能覺得走路的樣子變了,大不了是關節不好、腿腳不靈、年紀大了而已,但我告訴你,有時候一個人走路的節奏、步幅、甚至是腳步聲,都是大腦在“偷偷說話”。
有種早期的老年癡呆,叫額顳葉癡呆,它和我們平常說的記憶型老年癡呆不一樣,表現非常“奇怪”,最早出來的不是記性不好,而是“走路怪”。
我曾經見過一個患者,大冬天的,別人都穿厚棉鞋,她卻經常光腳走來走去,步子拖拖拉拉,走得特別慢,但你仔細一看,她并不是腿有問題,而是“她的大腦指揮她的身體,出了岔子”。
這種“走路慢吞吞、步幅變小、腳抬不起來”的狀態,在醫學里叫“步態變異”,看著像腿腳問題,實則是腦部前額葉出現萎縮的一個表現。
其實步態異常在某些類型的癡呆病人中,出現得比認知下降早5到8年,這意味著,等到你發現一個老人怎么突然走路開始“磨蹭”,原地邁不動腿,那不是老了,是腦子先動了手。
還有一類人,也容易忽略這個問題,就是老年舞蹈愛好者,有一個阿姨跳了幾十年廣場舞,年輕時節奏感特別強,動作麻利得像個小姑娘。
可某年起,她總覺得音樂聽著“慢”,跳得也“別扭”,動作老卡在一個點上,一查,原來額顳葉輕度萎縮,運動協調中樞開始出問題。
你別以為這個只是“小問題”,很多人就是從這里開始,慢慢失去了方向感、空間感,后來連廚房都找不著,晚上還不認床,鬧得一家人精疲力盡。
有人說是不是缺鈣?是不是膝蓋不好?其實啊,大腦在通過身體給你提早“發警報”呢,只是你聽不懂它的語言。
突然變得“特別固執”
人老了固執,這誰都聽過,可孩子啊,有一種“病態固執”,其實是老年癡呆的一個早信號,特別容易被誤解。
以前在門診,有個70多歲的老大爺,原本是個特別通情達理的人,結果有一段時間,無論家人說什么,他都堅持己見,連買菜都只買一種青菜,家里冰箱塞滿了青菜也不換。
家人勸他說你換換口味,他一拍桌子就急了,說“我吃這個一輩子了,我就吃這個,誰也別攔我!”結果過了半年,他開始搞不清時間、地點,最后確診為早期阿爾茨海默病。
你要知道,大腦額葉掌管的是判斷力和靈活性,正常人遇事會換個角度想、權衡利弊再決定。
但如果大腦的這部分出了問題,人就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極端狀態,這不是人變得頑固,是“腦子卡住了”,那種明明知道不對,還執意要做的人,其實是控制能力下降的表現。
我見過一位患者,晚年突然“特別愛較真”,電視里播個廣告他都要批判十分鐘,家里人說他“凈找事兒”,但后來也被診斷出患了早期癡呆。
說白了,這種“說不動”的狀態,不是老人的錯,而是腦子提前開始萎縮,給情緒和思維通路“加了鎖”。
愛上“重復動作”
你有沒有注意過,有些老人總是做一件小事做個沒完,比如反復地洗手、擦桌子、擺弄一個物件、來回開關柜門。
這些動作看上去沒什么危險,但要是變成每天都必須做,甚至影響到正常生活,那可得當心了。
我們講,這種“儀式化行為”,其實是早期老年癡呆特別容易被忽略的一種癥狀,特別是與“皮質-基底節通路”相關的腦區出問題時,就會導致人產生一種控制不了的重復行為。
有個好,原本干活利索、人也愛干凈,但她退休兩年后,開始每天擦地十幾遍,不管地板多干凈都不行,家里人起初覺得她“愛整潔”。
可時間一長,大家就發現她連飯都不做了,就盯著地板擦,一天到晚像機器人一樣重復一個動作。
她后來檢查發現,屬于額顳葉變性型癡呆,控制沖動的能力出問題,腦子里那根“剎車神經”失靈了。
重復動作,其實是一種“執行功能障礙”,大腦正常的時候,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有個時間節點、任務目標和優先順序,但神經變性后,人就容易陷入“死循環”,仿佛程序卡殼。
你可能看到他拿著毛巾擦桌子,看似是在“做事”,但其實腦子已經脫離了邏輯控制。
這和強迫癥不同,強迫癥的人知道自己“怪”,但這種癡呆患者卻意識不到問題,甚至以為自己很有條理。你說嚇人不嚇人?
所以啊,不是所有“記不住”才叫老年癡呆,很多時候真正危險的,是那些看似“正常”的變化——走路變慢、變固執、重復動作、吃飯不對勁、經常錯覺,這些才是病來敲門時的第一聲嘆息。
我們不能光看“記性好不好”,而要學會從行為、動作、情緒和感知中,聽懂身體發出的悄悄話。
因為真正愛一個老人,不是等他病重才送醫院,而是在他“還說得清楚”時,就留心他的每一次微妙改變,你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關于預防老年癡呆您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
[1]李米.老了才會得“癡呆”?記憶力下降就是“老年癡呆”?[J].科學大觀園,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