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晚,第40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在上海交響音樂廳拉開帷幕。開幕音樂會以“和平向未來”為主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上音杰出校友、“七一勛章”獲得者、作曲家呂其明搖動放有《紅旗頌》首演60周年紀念版唱片的留聲機轉柄為本屆音樂節啟幕,上音院長廖昌永領銜,上音師生李秀英、陳劍波、陳家坡、張功浩以及上音音教系混聲合唱團同臺獻演,唱響民族復興的主旋律,展現“上海之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活力。
今年是“上海之春”65周年,演出前播放的微紀錄片中,上音人呂其明、何占豪、陳鋼、俞麗拿、丁芷諾、廖昌永等二十余名藝術家分享了他們與“上海之春”的珍貴情緣和美好寄語。開幕音樂會精心選取《紅旗頌》《中國,我可愛的母親——為混聲合唱隊與交響樂隊而作》《黃河大合唱》等反映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經典力作。
開幕曲交響合唱《紅旗頌》由詩人薛錫祥根據作曲家呂其明同名序曲填詞,作品以交響樂+大合唱的形式,上海歌劇院合唱團與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混聲合唱團組成近160人的超強合唱陣容,演繹了這部中國音樂史上的磅礴經典。
管弦樂序曲《紅旗頌》首演于1965年第六屆“上海之春”。60年來,《紅旗頌》常演常新,呂其明也對其進行了多次修訂,從最初的管弦樂版到銅管樂版,再到合唱版,以其精益求精的藝術精神進一步表達了對于祖國、對于黨的赤子之心。呂其明表示:“我只有一個想法——我們的人民群眾、廣大的愛好者是真的喜歡《紅旗頌》,因此我要用不同手法、風格和表現形式來創作,以此滿足不同層次群眾需求,讓大家都能來演奏。”最新修定的《紅旗頌》60周年紀念版也即將出版,“這是我獻給祖國、獻給人民、獻給中國80多家交響樂團的微薄禮物,希望能激勵更多新人新作在今天涌現”。
音樂抒情詩《中國,我可愛的母親——為混聲合唱隊與交響樂隊而作》是作曲家陸在易的代表作,首演于1993年第15屆“上海之春”。1993年,還是上音大五學生的廖昌永在“上海之春”的舞臺上參與了這部作品的首演。“是陸老師的信任,讓我在‘上海之春’這個舞臺上踏出了第一步,”對此,廖昌永滿懷感慨,“1993年至今的這32年的時間里,這個作品我唱過很多次,每次唱都有一種特別心動的感覺。陸老師說過,當時他寫這個作品是嘔心瀝血的,經常把自己寫得嚎啕大哭。他是投入他所有情感來寫這樣一個作品的。這次陸老師也來指導了排練,陸老師說不容易,當時教你的你現在還記得住。所以這一次能在第40屆‘上海之春’的開幕演出中,特別又是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樣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再度參演這部作品,我覺得非常榮幸,也想用這樣一個作品,表達我對前輩大師們的深深敬意。”
下半場《黃河大合唱》是一部以黃河為背景,謳歌中國人民愛國熱情的大型合唱作品,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上音聲樂歌劇系博士三年級學生張功浩唱響經典樂章之一《黃河頌》。“《黃河頌》這首作品對于每一個男中音聲部的聲樂學習者來說,都是特別夢想的作品,也是很大的挑戰。排練中余(隆)老師也給了很多的建議和幫助。廖老師也說,他曾經也是這樣作為新人站在‘上海之春’的舞臺上。有機會站在這樣的平臺上,對我也是一種鞭策。”
上音聲樂歌劇系教授陳劍波、青年教師陳家坡登臺演唱男聲二重唱《河邊對口曲》,上音聲樂歌劇系教授李秀英以高亢亮麗的女高音演繹出《黃河怨》的錚骨柔情。“上海之春為我們提供了專業的平臺,讓我們能夠被廣大市民朋友關注。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教、演相長,提升自己專業能力的同時,增加舞臺實踐經歷,也為教學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陳家坡說。
左右滑動查看節目單
“上海之春”是新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音樂節展,作為“上海之春”主要承辦單位之一,上音多年來以學術深度、藝術創新與青春活力為特色,為音樂節注入獨特氣質。本屆音樂節期間,上音將攜20臺23場音樂會及三項主題活動亮相,共迎這場藝術的春天、人民的盛會。4月6日至9日,上音歌劇院與薩翁林納歌劇節聯合劇目威爾第歌劇《茶花女》將作為“上海之春”閉幕大戲在上音歌劇院上演。
來源:上海音協、上海文聯、解放日報、文匯報
編輯:彭暢
審核:張卓
小音家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