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銅作為電氣化轉型和綠色經濟的核心原材料,其戰略地位日益凸顯。然而,一場由美國主導的“搶銅潮”正在重塑全球銅貿易格局。
01
美國搶銅風暴
2025年3月,美國貿易商單月銅進口量激增至50萬噸(正常月進口7萬噸),創歷史性囤貨潮。
據行業數據顯示,未來幾周將有10萬-15萬噸精煉銅運抵美國港口,若集中到貨可能突破2022年創下的單月13.7萬噸歷史紀錄。托克、嘉能可等大宗商品貿易商正將原計劃發往亞洲的銅改道美國,甚至在新奧爾良、巴爾的摩等港口緊急擴建倉儲設施以容納激增的貨物。
這一現象的核心驅動力在于特朗普政府可能對銅征收25%進口關稅的威脅,以及由此產生的套利機會——當前紐約銅價較全球基準溢價高達每噸1200美元以上,創下歷史極值。
美國市場的“虹吸效應”正在顛覆傳統供應鏈。高盛分析師警告,這種結構性庫存轉移已導致全球供應鏈“撕裂”。美國溢價率高達12%的跨市場套利空間,吸引貿易商從LME倉庫抽離庫存,亞洲和歐洲現貨市場供應緊張,倉單取消量激增至2017年以來最高水平。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銅消費國,正面臨LME提貨量飆升與本土庫存下降的雙重壓力,市場人士擔憂“銅荒”或加劇制造業成本危機。
歷史經驗顯示,中國曾通過抵制高價緩解供應危機,但此次美國市場的溢價能力首次形成實質性分流。
02
銅博士的“超級周期”猜想
美國搶銅潮引發的供需錯配,正通過價格信號傳導至全球市場。LME銅價年內漲幅達13%,而美國Comex銅期貨更以25%的漲幅領跑,兩地價差最高達1400美元/噸,創歷史紀錄。這種“價差撕裂”不僅催生了跨國套利交易,更暴露了全球銅供應鏈的脆弱性。
美國特朗普政府擬對進口銅加征25%關稅的預期,成為撕裂全球銅價的核心推手。由于美國本土銅產量僅能滿足其消費需求的50%,智利、加拿大等國的進口依賴度高達68%,市場擔憂關稅落地將大幅抬升進口成本,導致Comex銅期貨價格提前透支“溢價”,與LME銅價形成近12%的價差。
這種價差結構刺激大宗商品貿易商(如托克、嘉能可)將原計劃運往亞洲的銅轉向美國港口,預計未來幾周將有10-15萬噸精煉銅涌入美國,規?;虼蚱?022年歷史紀錄。
跨市套利資金亦順勢涌入。托克前交易員Kostas Bintas直言此為“最佳套利機會”,其團隊與高盛前金屬策略師Nick Snowdon共同預測,2025年銅均價或達1.5萬美元/噸。LME投資基金凈多頭頭寸已升至2023年5月以來峰值,反映出市場對銅價長期看漲的共識。
03
銅供應鏈重構
美國的“搶銅潮”正重塑全球貿易格局,銅價的暴漲根源,在于全球供需結構的深度錯配。
供應端,作為全球最大銅供應國的智利,4月銅產量同比下滑6.7%,創一年新低,而巨頭英美資源集團更是宣布未來兩年減產超20萬噸。更嚴峻的是,全球主力銅礦普遍面臨“老齡化”危機:70%的頂級礦山開采歷史超30年,品位下降40%,新礦發現自2014年卡庫拉銅礦后陷入停滯。標普全球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銅礦儲量同比驟降2%,產能增量卻需6-8年才能兌現,形成“越用越少”的稀缺悖論。
需求側的爆發式增長則進一步撕裂供需平衡,國際能源署(IEA)預計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首超煤炭,而電動汽車銷量增速已突破40%。
銅作為可再生能源電網、風力渦輪機及電動車核心材料的“命脈金屬”,單輛電動車銅用量達傳統燃油車的4倍,風電項目每兆瓦銅需求更是化石燃料的3倍。疊加AI數據中心基建對高導電材料的依賴,機構測算2025年銅需求缺口將達53.4萬噸,較2024年擴大近3倍。
04
我國低自給率下的隱憂與韌性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銅消費國,2023年銅消費量占全球總量的56.2%6,但本土銅礦資源自給率不足15%,銅精礦對外依存度突破80%。這種結構性矛盾背后,既有資源稟賦的先天不足,也折射出產業鏈發展的深層挑戰。
中國銅礦平均品位僅0.87%,遠低于智利1.72%、秘魯1.5%的優質礦山水平。西藏多龍銅礦等超大型礦床雖探明儲量達2000萬噸,但高海拔、生態脆弱區的開采成本是平原礦山的3倍以上。全國具備經濟開采價值的礦床僅占探明儲量的25%。
然而,同地質稟賦的天然桎梏相對應的卻是指數級增長的需求端。
單以新能源產業為例,單輛新能源汽車用銅量達83kg,是燃油車的4倍;光伏電站單位裝機耗銅量達5.5噸/MW。疊加特高壓電網建設(2025年規劃新增線路2.6萬公里)和5G基站擴展,預計2030年銅需求缺口將擴大至300萬噸。
我國銅供應鏈壓力其實早在2023-2024年就有顯現,智利、秘魯兩大供應國貢獻中國進口量的58%,但2023年智利銅礦罷工導致供應減少30萬噸,秘魯社區沖突造成Las Bambas項目多次停產。國際資本炒作加劇價格波動,2024年銅價突破1.1萬美元/噸,冶煉企業每噸虧損超2500元。
面對銅資源困局,中國已啟動“開源節流”的系統性應對策略,通過技術創新、海外布局與替代材料研發,構建供應鏈韌性。在“開源”維度 ,中國五礦、紫金礦業等企業已在秘魯、剛果(金)、蒙古等國家獲取超1.8億噸銅資源權益,阿富汗艾娜克銅礦(儲量1000萬噸)重啟在望,有望填補部分缺口,國內也在2023年新增銅礦儲量4077萬噸,重點推進西藏、云南等資源基地建設,綠色采礦技術攻關降低開發成本。
而在“節流”維度,廢銅回收率已達60%,政策推動下預計2050年可達70%,再生銅產能擴張緩解原生礦壓力。同時,“以鋁代銅”技術突破,鋁合金在電力、通信領域逐步替代銅材,降低關鍵領域依賴度。
盡管短期挑戰嚴峻,中國銅產業鏈正通過“技術+資源+政策”三位一體戰略,逐步化解風險。
05
寫在最后:歷史鏡像
回顧銅價百年周期史,每一次“超級周期”均伴隨大國工業化與能源革命的浪潮:20世紀美國城市化、二戰后重建、日本經濟騰飛及中國加入WTO,無不推動銅價中樞階梯式躍升。
而今,碳中和目標下的綠色能源轉型與電動車革命,正勾勒出新一輪需求爆發的輪廓?;ㄆ煦y行預測,至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標將拉動銅需求增量420萬噸,而惠譽BMI更直言,未來兩年銅價或飆升75%至歷史新高。
然而,供應鏈的脆弱性亦為周期持續性埋下隱患。當前全球精煉銅庫存已降至2006年以來最低位,中國冶煉廠因原料短缺被迫減產,而新礦投產的滯后可能引發階段性“供應休克”。摩根士丹利提醒,若需求增速超預期,2026年銅價或沖擊2萬美元/噸,但短期波動風險亦不容忽視。
總體而言,銅資源困局既是挑戰亦是倒逼產業升級的契機。通過深化全球合作、強化技術自主與優化資源結構,中國有望在危機中鍛造出更具韌性的銅供應鏈生態,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微信訂閱
歡迎通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審核|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吨袊W》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