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香港夜空中的一顆璀璨星辰悄然隕落。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創始人、香港商界傳奇人物李兆基先生溘然長逝,享年96歲。這位從順德走出的少年,用六十年光陰澆筑起香港地產界的半壁江山,以儒商智慧書寫了跨越時代的商業傳奇。讓我們以三分鐘時光,致敬這位塑造香港天際線的時代巨擘。
順德少年 香港尋夢
1928年,廣東順德驕陽似火,李兆基在嶺南水鄉呱呱墜地。少年時代的他展現出遠超同齡人的商業嗅覺,16歲便輟學進入家族金鋪學徒,白天打算盤記賬,夜晚挑燈研讀《李嘉誠傳》。1948年那個改變命運的清晨,20歲的李兆基攥著僅有的1000港元,毅然登上開往香港的輪渡。
初到香港的歲月充滿艱辛,他白天在銀號當跑腿,夜晚睡在閣樓木板床上。命運的轉機出現在1958年,李兆基與郭得勝、馮景禧、李嘉誠組成"華資地產夢之隊",四人湊出50萬港元創立永業公司,開啟了香港地產的黃金時代。
地產巨輪 恒基啟航
1972年,李兆基獨立門戶創立恒基兆業,以"造城者"的魄力改寫香港地產格局。他首創"分層出售"模式,讓豪宅不再是富豪專屬;在港島灣仔打造"匡湖居",創下每平方米10萬港元的天價紀錄;更以"新界發展先鋒"之姿,將沙田、屯門從荒郊野嶺變為繁華新市鎮。
"地段!地段!還是地段!"李兆基將這句箴言演繹到極致。1980年代中英談判風云激蕩,當同行紛紛撤離港島,他逆勢抄底中環核心地塊。1997年金融風暴席卷亞洲,恒基卻憑借穩健財務實現彎道超車,旗下如日中天的港鐵沿線物業,至今仍是香港租金最堅挺的優質資產。
儒商之道 匠心傳承
與"超人"李嘉誠的凌厲作風不同,李兆基以"佛系商人"自居。他深信"和為貴"的商道哲學,在1993年"恒基系"重組中,主動讓出主席之位展現大胸襟;面對媒體時總以"四叔"自稱,西裝口袋常備記事本記錄員工建議;更在辦公室懸掛"止于至善"書法,將儒家智慧融入現代企業管理。
在建筑藝術上,李兆基追求"天人合一"的東方美學。從中環國際金融中心的玻璃幕墻光影,到比華利山的歐式園林設計,每個項目都彰顯著"建造者亦是藝術家"的匠心。他常說:"房子不是水泥盒子,而是承載生活的藝術品。"
家國情懷 赤子丹心
"取諸社會,用諸社會"是李兆基畢生的信條。他創立的"李兆基基金會"30年來捐資超百億,從內地偏遠小學到香港中文大學,從順德家鄉建設到汶川地震賑災,慈善足跡遍布神州。1991年華東水災,他匿名捐贈1000萬港元;2018年設立"恒基青少年科學家獎",助力國家基礎研究。
這位地產大亨更是文化保護的堅定踐行者。他斥資修復元朗屏山文物徑,讓百年古宅煥發新生;支持故宮文物南遷計劃,讓中華瑰寶在香港得到妥善保存。正如他辦公室那幅《千里江山圖》所寓,李兆基始終在為中國文化的傳承繪制新卷。
基石永固 薪火相傳
斯人已逝,風范長存。李兆基先生用一生詮釋了香港企業家精神:既有的"獅子山下的拼搏",也有"濠江邊上的守望"。他留下的不僅是遍布港九的摩天大樓,更是"以誠待人,以信立業"的商業信條。當維港夜色中的恒基大廈群繼續點亮東方之珠,我們知道——那位塑造香港天際線的巨人,從未真正離去。
? 謹以此文,向李兆基先生致以最深切的緬懷。愿先生在另一個世界的商業版圖,依然繁花似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