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云南考察時強調,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稒z察日報》刊發的這組稿子,就是重慶、陜西兩地檢察機關立足檢察職能,助力解鎖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
智慧農業“落戶”草皮地
正值春耕備耕“黃金期”,重慶市璧山區七塘鎮喜觀村的農業基地內,一派繁忙景象。兩架黃黑相間的大型農機在水稻田中來回穿梭,寬大的履帶通過,留下一道道平整松軟的地塊。放眼望去,廣袤農田內還配備了高科技溫室大棚、遠程噴淋滴灌、無人機飛防……
這座智慧農業基地的誕生,正源于重慶市檢察院第一分院(下稱“重慶市檢一分院”)及轄區檢察院辦理的系列占用耕地種植草皮公益訴訟案。
萬畝基本農田種植草皮
2023年2月,重慶市璧山區檢察院收到線索稱,七塘鎮大面積耕地被用于種植草皮。該院立即組織檢察官進行實地調查,發現由于璧山區地處渝西,農耕底色厚,資源豐富,且位于主城區近郊,不少園林種植公司陸續在七塘鎮、大興鎮等地承包土地用于種植草皮,共有9個鎮(街)存在不同程度占用耕地種植草皮的情形。
依據有關規定,永久基本農田應重點用于糧食生產,不能被隨意改變用途,更不能進行“非糧化”“非農化”建設。園林種植企業的行為嚴重破壞了國家耕地資源,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隨后,在重慶市檢一分院的指導下,璧山區檢察院依法立案,并在厘清土地監管職責后,向區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農業農村部門及相關鄉鎮制發檢察建議等,督促各單位依法履行耕地保護監管職責,做好耕地的退草還耕、恢復基本農田生產條件等工作。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多個部門聯合參與耕地“非糧化”專項整治工作。
違法占用耕地是個例還是普遍問題?重慶市檢一分院迅速成立辦案組,在轄區開展農田保護專項監督。經摸排核實,轄區共有1.26萬畝基本農田被占用種植草皮。
查找“復耕難”背后的癥結
耕地被占用的背后,是土地監管部門被動乏力以及相關部門溝通協作不暢等問題。2024年5月,重慶市檢一分院向重慶市土地監管部門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建議進一步開展全市耕地種草皮行政監管工作,強化源頭治理,加大宣傳教育,營造良好耕地保護氛圍。之后,檢察機關緊盯整改環節,監督行政機關快速穩妥恢復基本農田的糧食生產功能,指派專人跟進監督,多次會商研判。
然而,另一邊,村民們也有著自己的顧慮。“現在種糧食都掙不了錢,養不了家呀,不如外出打工?!薄罢F在有政策幫助我們復耕,政策后面會變不?”……通過調查,辦案檢察官發現,不少耕地普遍面臨“案結地荒”的尷尬處境。
耕地保護,不是結案就結束,長效復耕的關鍵,在于如何兼顧糧食安全與農民利益。面對這道難題,辦案組和行政機關陷入了沉思?!拔覀兗纫刈〖Z袋子,也要護好農民的錢袋子?!鞭k案檢察官余友前說道。
檢察機關遂主動聯合行政機關,多次協商。“既然農民自耕和政府兜底都不是長久之計,那就嘗試借助外力,引進有技術有資質的農企,以企業效益喚醒沉睡的土地。”
蹚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路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推動下,七塘鎮率先通過整治轉產引進一家農業科技公司。該公司計劃以七塘鎮案涉1000余畝草皮地為基礎,打造一座機械化的農業基地,用于種植糧食、蔬菜作物,并在五年內逐步實現生產流程自動化,最終完成基地的全智能化。
同時,重慶市土地監管部門協調6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獎勵耕地保護有突出成效的鄉鎮街道。這一耕地保護獎勵激勵政策的出臺,從源頭上減少了耕地種草皮違法行為的發生。截至2024年底,1.26萬畝農田已全部完成整改。
今年3月,重慶市檢一分院、璧山區檢察院邀請重慶市人大代表馮艷一同前往七塘鎮,對整改情況進行回訪。
放眼望去,無論是水稻田、玉米地、蔬菜地還是育苗大棚,都能看見一根黑色管道。這是基地的自動灌溉設備。不遠處的高科技溫室大棚內種植著番茄,即將迎來豐收期。為保證掛果甜度,需精準控制日曬時長,大棚負責人廖大安每天早上8點前往總控臺,輕輕一按,棚頂的防曬層就會自動收攏,“我們番茄大棚共計400余畝,我一人就可以照看?!?/p>
露天的生菜地內,王阿姨一邊采摘生菜,一邊向檢察官感慨道:“在家門口干活,就摘菜、分揀,每個月到手3000元左右,年底還有幾千塊錢的集體分紅,滿意得很!”
據了解,該基地現已建立育苗、堆肥、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業培訓、加工分選配送等中心,共計60余名農戶成為基地的長期員工。此外,產業全鏈條還帶動周邊2000余人就業,每年實現集體經濟分紅30余萬元。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該基地作為草皮地的‘實驗地’,通過整治、轉產引進高科技農企,用新技術打造‘產研銷’全供應鏈體系,為現代化農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司法動能,也邁出了重慶市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有力一步?!瘪T艷給出了高度評價。
陜西
苦柴胡中挖出“致富泉”
春回大地,農事正忙。近日,當記者走進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拓石鎮通洞村的柴胡種植田,播種機轟鳴作響,村民們正緊鑼密鼓地平地、拉線、覆土。
通洞村曾經是交通閉塞、產業薄弱而長期貧困的山區村,如今依托“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將小柴胡做成了大產業。
一業興,百業旺。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注特色產業發展,提出要“鼓勵和扶持農民群眾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培育具有持久市場競爭力的特色主導產業”。在這場“苦柴胡”向“金產業”的華麗蛻變中,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法治力量,疏通營商環境堵點,激活本地產業資源,成為群眾增收致富路上的堅實“護航者”。
推動治污保障柴胡品質
“以前田邊堆滿垃圾,下雨天污水橫流,臭味刺鼻?!苯?,面對前來回訪的檢察官一行,通洞村村民張大姐回憶道。
據介紹,拓石鎮作為“寶雞柴胡”核心產區,因生態環境優越、水土資源獨特而盛產高品質柴胡。2024年末,陳倉區檢察院在辦案中發現通洞村田邊生活垃圾未能及時清理,不僅污染土壤和水源,還直接威脅柴胡的生長環境。
針對這一情況,陳倉區檢察院及時制發檢察建議并持續跟進監督整改,集中開展“回頭看”活動,邀請鎮政府、柴胡種植戶等召開座談會,共商治理良策。
如今,田邊堆積著的生活垃圾被清理一空,新栽種的綠植形成生態隔離帶。
“專家說了,土壤和水質是柴胡品質的命根子,絕不能砸了‘寶雞柴胡’的招牌!”張大姐道出了村民的共識。如今,村里家家戶戶配備分類垃圾桶,垃圾定期清運已成常態,通洞村集體企業申請的“寶柴濟世”商標也已進入審批程序。
打假治劣提升品牌成色
好產品還得賣出好價格,才能做強鄉村特色產業,富農強農。曾經,“寶雞柴胡”也因缺乏統一標準,市場魚龍混雜,部分商販以次充好、虛假宣傳,導致“劣幣驅逐良幣”,藥農利益嚴重受損。
“前些年外地藥販壓價狠,每公斤80元都賣不動。有些不良商販把陳年舊貨摻進新貨里,甚至給柴胡的根和桿染色,以次充好,害得正經藥農跟著背黑鍋!”通洞村脫貧戶陳大叔向記者回憶道。
轉機始于2024年。陳倉區檢察院成立“知新陳檢”知識產權辦案團隊,聯合該區市場監管、林業等七部門出臺《關于加強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的意見》,并在重點藥企設立檢察保護聯系點。通過專項監督,陳倉區開展地理標志打假行動5次,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2件,構建起“檢察+行政+企業”的全鏈條保護模式。
2024年10月,寶雞(陳倉)柴胡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成為陳倉區首個獲此認證的品牌,產業發展由此進入“快車道”。
送法下鄉護航“山貨出村”
“商標相似,涉嫌‘蹭名牌’‘搭便車’,構成商標民事侵權?!苯衲?月10日,寶雞西山柴胡種植基地的“田間課堂”擠滿了人。陳倉區檢察院檢察官結合真實案例,向柴胡種植戶和當地中草藥企業員工,詳細講解商標權、專利權以及電子銷售等方面的法律知識。
電商的興起,讓藥農們既看到了希望,又有些擔憂?!?024年有主播夸大宣傳,說柴胡能治各種老年病,結果遭到消費者投訴?!睆氖轮辈バ袠I的姚敏向記者透露,“我原本打算在直播時寫‘柴胡根治失眠’,還好檢察官及時提醒,柴胡如果作為普通食品不能宣傳療效,不然就違規了。”
檢察官還提醒大家,“主播不能使用‘絕對’‘最’這類極限詞”“預售商品必須明確標明發貨時間”等。種植戶王玉保雖然識字不多,但坐在前排,用小本本記得格外認真。
此外,為了持續保護“寶雞柴胡”這塊金字招牌,陳倉區檢察院開辟了檢察服務直達藥農的綠色通道,為藥農和藥企提供精準的法律服務。
數據印證著山鄉巨變:如今,陳倉區柴胡種植面積達13.5萬畝,年產量2000噸,優質柴胡價格穩步提升,年產值5億元。2024年,其電商銷售額已突破億元大關,山貨出村之路越走越寬。
“檢察為民就是要主動將履職觸角延伸到田間地頭,用法治方式破解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難題,讓群眾嘗到法治的‘真甜頭’?!标悅}區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胡麗萍表示。
來源:檢察日報·要聞版
作者:陳倫雙 張博 劉傳麗 陳力郝雪 白燾 吳靜
編輯:張雪瑩 石佳 張蘇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