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創造了多種歷史書寫的方式,比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北宋司馬光耗費十九年心力編纂的《資治通鑒》則是我國古代時間跨度最長的編年體通史?!顿Y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資治通鑒》以“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著稱于世,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智慧、廉政思想。
在《資治通鑒》開篇,司馬光講述了三家分晉的故事。司馬光以智伯帥韓、魏攻趙而敗亡的例子,專門對德才辯證關系進行了闡述:“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p>
這段話的大意是君子憑著自己的才能做好事,小人仗著自己的才能做壞事,一個人不能只有才能,更要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有才無德者,只會造成禍患。治國之要,首在用人,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才會政風和暢。
智伯,史稱智襄子,是春秋末期晉國執政大臣。風云變幻的春秋末期,智伯在晉國的政治舞臺上,憑借著自身的智謀,在權力格局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晉國四卿之首,但是他缺乏仁德之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終因德不配位導致眾叛親離,被韓、魏、趙三家聯合消滅。因而,司馬光得出“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的結論。智氏亡而三晉分,三晉分而七國立,從此進入戰國時代。
戰國秦漢以來,史學家多把智伯看作是缺乏仁德、“極武而亡”的反面典型。西漢陸賈就認為“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痘茨献印分兄赋觯骸扒赝踮w政兼吞天下而亡,智伯侵地而滅”,“趙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滅;智伯不行仁義而務廣地,故亡其國”。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造士,為國之本”?!吨芤住窔v來被視為群經之首,《系辭下》就有“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的經典論述。《論語·子路》記載子路向老師請教為政之事,孔子教育子路要“正名”。在孔子看來,正名關系到禮樂、刑罰等,進而影響百姓是非善惡的價值標準和道德養成。這樣的觀點在后世經典中逐漸發展為德才兼備、德才一致,也就是“循名責實”。
因為德厚者必重實,為政以實、不慕虛名才是真正做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有鑒于此,歷朝歷代在選人用人方面尤其注重德優于才、德位相配,以便把真正德才兼備的人才選出來、用起來。
◎本文原載于《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劉同華),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