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字中,“蛇”是常用字,與“它”“蟲”“也”形、音、義均不相同,放在文字發展歷史中就會發現彼此關系密切。
“蛇”字出現很晚,目前最早見于戰國秦文字。商周文字中的“蛇”在哪里呢?這個問題翻翻《說文解字》,大致就解決了。
《說文解字》540個部首中有一個“它”部,“它”就是“蛇”,“蛇”是“它”的異體字。順著這個線索上溯,商周文字中的“它”很常見,但它們很早就被假借作“其它”的“它”或洗手的盥器“匜”。
當一個“它”字記錄了兩個以上的常用詞,就得造新字來分擔。書面語中“蛇”的使用頻率遠低于代詞“它”,于是表達蛇義的“它”被擠了出去,加了個“蟲”旁變成了“蛇”形。
“它”很常用,雖然作意符被“蟲”給取代了,但作音符常見,后來幾乎被“也”取代。“施”“他”“地”“弛”這些字在古文字中都從“它”聲,到了漢代才逐漸被“也”替代。就連“蛇”,宋刻《太平御覽》中的“蛇”都寫作“虵”。道理很簡單,“也”與“它”古音極近,構形中表音功能相同,“也”比“它”寫法簡單,人們書寫過程中就選擇了“也”來表音。
在文字系統中,“蛇”的命運曲折,幸亦不幸。
▲ 陜西考古博物館藏唐代泥質紅陶生肖蛇俑
“它”是蛇的本字,本義就是蛇,在早期文字的構形中并不美好。但“它”在甲骨文時代就被借作代詞,表示“其它”的意義,一直延續到今天。
現在更加常用的代詞是“他”,好像“他”與“它”有了區分人與其他物類的功能,就來源說,“他”字出現得很晚,是“佗”的變形,“佗”是“它”的累增,歸根到底,都源自“它”。
每個漢字的命運,自然受文字發展與演變規律的制約,但也有文化心理在其中。蛇在文字構形中有意無意的避諱,于是就沒有了從“它”表意的字,但“它”借作代詞,功能強大,生命長久!
◎本文原載于《人民日報》(作者:李守奎),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