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電影《我不是藥神》在國內上映,火爆一時。
影片改編自慢粒白血病患者陸勇代購印度仿制藥的真實事件,通過小人物程勇的視角,揭示了高價原研藥與患者生存困境之間的矛盾。
影片引發了中國社會關于創新藥研發、醫保政策的熱議與反思。
創新藥,既是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也是保障民眾健康的守護盾牌。
《我不是藥神》上映的當年,我國只有區區9個國產1類新藥上市。
2024年,上市的國產1類新藥已經達到了40個。
從9個到40個,國產創新藥實現了一次華麗轉身。
國產創新藥,是如何破局的?
2024年,上市的國產1類新藥已經達到了40個。
如果將時間線拉得更長一些,我們會發現,“十四五”以來,共有113個國產創新藥獲批上市,是“十三五”期間獲批新藥數量的2.8倍。
數量激增,質量到底怎么樣?
截至2024年8月,我國共有910個新藥上市
在醫藥行業,有一種被稱為“頭對頭試驗(Head-to-Head Trial)”的臨床試驗設計,直接比較兩種或多種治療方法(如藥物、醫療器械等),評估在療效、安全性、耐受性等方面的優劣。
簡單來說,就是一場頭對頭、硬碰硬的PK。
去年9月8日,康方生物宣布,自主研發的依沃西單抗在一項“單藥頭對頭試驗”中戰勝了全球暢銷抗癌藥——默沙東的帕博利珠單抗(K藥)。
依沃西成為全球首個在單藥頭對頭III期臨床研究中證明療效顯著優于帕博利珠單抗(K藥)的藥物。
要知道,K藥是全球最暢銷的抗癌藥物,2024年全球銷售額達到294.82億美元,被稱為“全球藥王”。
美國《華爾街日報》將康方生物的這次突破,稱為“生物技術行業的DeepSeek時刻”。
康方生物
2018年前后,幾乎沒有國產藥敢于向國際藥品發起挑戰。
最近幾年,“頭對頭試驗”明顯增多,表明中國藥企的創新實力顯著增強。
一款藥好不好,銷售額是重要的指標。
在國際上,年銷售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藥品,被稱為“重磅藥物(BlockBuster)”,堪稱創新藥中的王者。
2023年,中國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重磅藥物”。
百濟神州自研產品澤布替尼銷售額超過了90億元,成為首個國產“重磅藥物”。
當年,銷售額超10億元的國產創新藥還有16款。
國產創新藥除了在國內賣爆,在國際上也在迅速打開市場。
南京傳奇生物自主研發的西達基奧侖賽,于2022年2月獲得美國FDA批準上市,2022年5月獲得歐盟附條件上市許可。
上市3年來,西達基奧侖賽的主要市場絕大部分在歐美國家。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西達基奧侖賽的累計銷售額已達15.96億美元。
業內預計,西達基奧侖賽2025年的銷售額有望突破10億美元,將成為又一個國產“重磅藥物”。
傳奇生物
此外,翰森制藥的口服GLP-1藥物以1.12億美元預付款授權給默克,亞盛醫藥與武田簽署的奧雷巴替尼獨家選擇權協議,獲得7.2億元選擇權付款及5.4億元股權投資款項,百利天恒與百時美施貴寶達成商業化BL-B01D1的許可協議,獲得8億美元首付款……
越來越多的跨國藥企,在國內尋找商務合作項目。
2024年,中國醫藥企業對外技術授權總交易規模超340億美元。
中國醫藥的國際合作,正從“引進來”,轉向“走出去”。
國產創新藥,終于破局了。
在醫藥界,創新藥有兩個定律。
第一個是九死一生定律(Nine Deaths of the Thousand)。
即:約90%的創新藥項目在臨床前或臨床階段失敗,最終僅少數獲批上市。
這意味著,國產創新藥從9個增長到40個的背后,是同樣不斷增長的在研新藥數量。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中國在研新藥管線數量達5380個,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覆蓋腫瘤、代謝、自免、心血管、抗病毒等多個領域。
粗暴點看,這是一種“題海戰術”,在研的數量越多,成功的數量就越多。
第二個是雙十定律(Ten-Year,Ten-Billion-Dollar Rule)。
即:開發一款創新藥平均需要10年時間和10億美元投入。
創新藥研發流程
2020年,Evaluate Pharma做過的一項統計顯示,腫瘤藥研發成本高達26億美元,周期長達13年。
像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研發時間歷時8年,耗資超過15億元。
雖然已經比歐美低很多了,卻也是一個普通藥企無法承擔的數字。
除了成本外,在中國,新藥研發還具有很大的效率優勢。
在臨床前環節,從機制確認到PCC(臨床前候選化合物)階段,國內只需12-20個月,而海外均值為24-36個月。
對創新藥研發來說,時間就是金錢。
提高效率,盡快上市,創新藥能夠抓住“市場窗口期”,搶先占據70%-90%市場份額成為“贏家通吃”者。
此外,海外人才回流,AI、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也在助力中國創新藥研發。
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國家的政策支持至關重要。
很少有行業像創新藥這樣,極度依賴政策支持。
這既是因為創新藥研發高成本、長周期、高風險的特性,也與國家的強監管高度相關。
梳理國家的政策支持時間線,正解局注意到,早在2008年,我國便啟動實施了“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中央財政、地方財政拿出真金白銀支持創新藥研發。
真正的政策紅利,還要等到2015年。
這一年,國家出臺了系統性政策組合拳,被業界稱為中國創新藥元年。
主要包括——
對創新藥、臨床急需品種實行“綠色通道”,縮短審批時間;
給予財政補貼,加計扣除企業研發費用;
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重大新藥創制”專項;
醫保目錄納入更多高價創新藥,提供支付支持。
這些政策組合拳,構建了“鼓勵研發-加速上市-市場回報”的生態閉環,為創新藥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以2015年為起點,中國創新藥的破局之路走了整整十年。
十年磨劍無人知,一朝出劍震天下!
看到進步,也要認清差距。
與國際制藥巨頭相比,無論是規模還是創新力,中國藥企依然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按照制藥業務收入排名,全球藥企TOP10分別為輝瑞、默沙東、強生、艾伯維、阿斯利康、羅氏、諾華、BMS、禮來、賽諾菲。
全球藥企TOP10
這些藥企,研發投入都很高,排名最末的賽諾菲,每年也要投入86.99億美元。
中國制藥行業收入最高的企業為中國生物制藥(正大天晴母公司),2024年營收達288.7億元。
雖然中國生物制藥的研發強度達到了17.6%,已接近國際水平,但從規模總量上依然遠遜于國際巨頭。
從全球制藥業的競爭格局看,依然延續“強者恒強”的趨勢。
在制藥行業,研發投入不僅是成本支出,更是戰略投資。
國際制藥巨頭正在通過高強度研發投入構筑護城河,即不斷推出重磅創新藥形成專利壁壘,并依托全球商業化能力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份額。
其本質是,持續技術創新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形成“研發-技術-專利-市場”的增強回路。
中國藥企要想追趕,沒有捷徑可走,卻有技巧可循。
在研發上,可以采取“效率優先+生態協同”的策略。
上文提到,中國創新藥研發,有成本低、效率高的優勢。
我國要繼續放大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市場規模優勢的疊加效應,將效率優勢轉化為競爭力。
特別是要重視AI在創新藥研發中的作用。
AI技術憑借其強大的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能夠在藥物研發中發揮“加速器”的作用。
在靶點發現階段,傳統方法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確定一個潛在靶點,AI技術的應用則有可能將這個時間縮短至幾個月甚至更短。
例如,英矽智能利用自主研發的一體化AI算法平臺,候選藥物從立項到被提名臨床前候選化合物只用了18個月,耗時僅為傳統藥物研發的三分之一。
中國在AI技術方面的優勢,將成為藥企創新藥研發的關鍵利器。
生態協同,指的是形成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多方聯動的創新生態系統,打破了傳統藥企單打獨斗的研發生產邏輯,降低創新成本,提高研發成功率。
2024年12月,我國腦卒中創新藥先必新?舌下片獲批上市,成為全球首個中風急救藥。
先必新?舌下片的研發,由先聲藥業和寧丹新藥聯合進行。
先聲藥業
在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上,獲得神經與腫瘤藥物研發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天壇醫院的支持。
政府層面,不僅國家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資金給予支持,國家藥監局開通綠色通道,優先審評審批,并將其納入國家“百萬減殘”工程推動應用。
先必新?舌下片的研發成功,便是生態協同的典型代表。
回顧過去十年,我國中國創新藥研發實現了質的飛躍。
由仿到創、由弱到強,這是一場由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各方合力促成的創新突破。
2024年,創新藥一詞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對創新藥發展的支持: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持創新藥發展。
國家對創新藥的支持力度,還在加碼。
“他們吃的是希望,不是藥。”
這是《我不是藥神》里的經典臺詞。
期待我國創新藥不斷突破,為患者帶來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