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江南:邢士強作品展
The Jiang nan Of Cholars:Xing Shiqiang's Art Exhibition
策展人:王松柏
Curator:Wang Songbai
出品人:孫慶九
Producer:Sun Qingjiu
學術主持:張淳大寶 魏慶立
Academic Director:Zhang Chundabao Wei Qingli
主辦:1956·如釋藝術空間
Hosted by 1956·RUSHI artwork place
承辦:山東厚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
Academic Supported by Shandong Houpu 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mited
Department of Experimental Art,School of Fine Arts,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展覽日期:2025.3.29-2025.4.12
Date:2025.3.29-2025.4.12
地點:1956·如釋藝術空間|濟南市歷下區和平路34號(中國輕騎集團院內)
Venue:1956·RUSHI artwork place
(No.34,Heping Road,Lixia District,Jinan City)
教育經歷對于藝術家來說,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對于藝術的基本理解以及今后創作發展的走向。士強的大學時期在山東藝術學院接受了系統的傳統繪畫教育;而之后在法國留學七年的經歷,使西方現當代文化思潮與法國特有的浪漫在其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而近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美學博士,使他的藝術創作又多了一層更具有哲學意味的反思以及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復歸的自覺。
因此,士強這組取材江南風光的作品,明顯顯現出了一種混雜的風格,濕潤的綠色以及瀝瀝的水漬,自然是對于江南風物的提示和感受,而穿插在其間的線條將畫布分割的同時,又暗示著當代藝術對于擺脫照物寫生傳統示范的努力。而恰恰這些有無之間的退跡又印證了其對于“以神遇而不以目及”的理解。其實文化藝術是一個生長的過程,隨著人生閱歷以自身境遇的轉變,藝術家在作品上的投射也是不斷變化的。期待士強創作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文/張淳,2025年3月17日于人民大學)
看看士強的畫,有種密密麻麻的感覺。固然他從現實的場景中獲得結構秩序,可這種現代性的本體結構卻又有著太多不確定性。是的,士強試圖將感官化的痕跡通過不斷的否定結構的原有秩序,來獲得圖像數字化時代人的生存記憶。傳統民居、曲折山巒及縱橫交錯的都市,均被植物般的痕跡切割、覆蓋。秩序與非秩序的相互攪擾,時刻煽動、顛覆觀者習常的視覺感受,啟發我們叩問:這個時代如何留存人性的真相……
(文/顧黎明,2025年2月23日 清華園)
隱逸的意象空間,讀邢士強老師的作品有感
克拉考爾曾說,“空間意象是社會的夢”,這可以作為理解邢士強老師《士江南》系列作品的一把鑰匙。世界原初呈渾然一體,但語言、文字、行為、歷史、習俗和觀念無限疊加,把世界聯系的統一體切割成碎片。真理隱遁在現象的背后,只在碎片的縫隙邊緣折射微弱的光芒。在邢老師的作品中,他用手中畫筆重新建構中國文人士大夫心心念念的精神家園--園林。隱逸既是對現實的背逆,又是對現實的重返。現象世界呈現混亂不堪的碎片意象,園林空間為文人墨客所棲息的現實中的虛像,不同層面的物質和精神意識在認知中只保留某些局部的意象,在頭腦中拼接而成一個模糊的圖像,模糊的圖像不斷地被刺激而固化形成圖像和觀念。而新感受力則是在遠離物與我之后的直覺感受轉換成詩歌性的圖像。
在這一系列作品中,畫面上的亭臺樓閣隱沒在視覺殘像之中,線性式的時間變成圓環式的時間,呈現出一種奇異的正在坍塌的時間景觀,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出現,生住異滅與成聚壞空在不二中永存。亭臺樓閣隱沒在過去殘存圖像符號的背后,過去與未來交織在一起,形成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畫面空間。
“苔蘚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畫面隨處隨意灑落的綠色則表征了生機勃勃的現實存在,江南的樓臺風雨搖曳了數千年,堅固的功名隨著脆弱的城郭已灰飛煙滅,語言文字等編織的符號神話將薪火傳遞到永遠,虛而為實。現實世界則是真實的虛幻,藝術家穿越層層的物質迷霧,營造出一個個純粹的精神性空間。正如克拉考爾所說,“其之虛幻的現實在那里成了真正現實生活的替身。” 隱逸并不只是逃避,在邢老師作品中,隱逸的意象空間在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這一悖論中獲得一種自洽的平衡和自由的轉換。
(文/王松柏,策展人,德國德雷斯頓造型藝術博士,2025年3月20日)
在中國的古代我們會把繪畫稱呼為“跡”,莊子有一句話:“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非常經典的呈現了在中國古代對繪畫的一種看法,當我們去觀看那些繪畫 時會出現一種視覺后撤,把這樣的過程交給我們完整的知覺感受以及更為深層的內在洞識。文藝復興透視繪畫形成之前,西方繪畫和中國繪畫一樣,雖然不稱之為跡,但也是一種知覺圖式,與視覺只是局部關系,更多的是把視覺納入其中的綜合知覺圖式。東方美學追求秀和隱之間的張力和平衡,這與西方美學注重的有和存在的感覺領域不同。
《士-江南》系列作品,是面對中國南方的那些人文景觀所帶來的觸動而創作,內涵的是煙雨、濕潤、秀隱、氣節、風骨,既帶有直觀性、又帶有經驗性,有些是可以感覺的,有些是不可感覺的,或者說是超越感覺的。在桑塔格筆下,“新感受力”成為了實驗性藝術對媒介、風格拓展的“語法”支撐;在馬爾庫塞那里,被當作解放人性的工具;在朗西埃那里,感性終于回到了它最初的模樣,并成為了審美解放的力量。這種感性的回歸是對審美經驗的重塑,讓它自在自為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去優化當代藝術的審美秩序。
(文/邢士強)
部分作品欣賞
《憑欄處》60cm x 60cm,布面油畫,2024年
《太陽雨》60cm x 60cm,布面油畫,2024年
《翠如藍》60cm x 60cm,布面油畫,2024年
《綠里安》60cm x 60cm,布面油畫,2024年
《又逢春》60cm x 60cm,布面油畫,2024年
(來源:1956如釋藝術工廠)
畫家簡介
邢士強
中國人民大學美學博士,留法碩士
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實驗藝術系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