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家族以228億美元將全球43個港口打包賣給美國財團的交易,引起的爭議依舊沒有結束,不僅被媒體痛批“見利忘義”,更引來了國務院港澳辦、外交部、香港特首的三連重錘。這次他還能全身而退嗎?
事件發酵的導火索,是《大公報》連續三篇檄文般的評論。這家向來以立場鮮明著稱的媒體,用“跪低”“背叛”“出賣中國人”等字眼,把李嘉誠推向了風口浪尖。文章直指交易涉及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戰略港口,而美國政客早前放話要“武力收回運河控制權”,此時將港口賣給與美國官方關系密切的貝萊德財團,“巧合得令人脊背發涼”。
國務院港澳辦官網罕見轉載這些評論,相當于給批評文章蓋上了鋼印——這已不是簡單的媒體發聲,而是傳遞出明確的政治信號:在國家安全面前,沒有“在商言商”的灰色地帶。
官方的鐵拳接連落下時,所有人都看清了問題的嚴重性。國務院港澳辦用轉載動作亮明態度后,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記者會上拋出“反對經濟脅迫”的定性,香港特首李家超更祭出“三點論”:社會關切必須重視、反對脅迫手段、交易必須合法。這三記組合拳的深層邏輯層層遞進——先以民意基礎確立正當性,再以國際博弈視角揭露美國施壓背景,最后用法律武器堵死交易通道。特別是當記者追問是否動用《香港國安法》時,李家超反復強調“依法依規”的潛臺詞再清楚不過:若觸碰紅線,法律絕不會缺席。
這場風波給李嘉誠的商業行為徹底定了性。表面上,交易涉及23國43個港口,但真正的致命傷是巴拿馬運河的戰略價值。中國21%的海運貿易依賴這條黃金水道,而美國一旦控制兩端港口,隨時可以用“算法限流”“政治附加費”卡住中國供應鏈的脖子。更危險的是,交易包含智能碼頭系統和物流數據移交,美國借此能精準掌握中國商船的貨物清單、航行路線,甚至能像希臘扣押中國貨輪那樣制造“系統性打壓”。當這些細節被官媒逐一解剖,所謂“普通商業行為”的辯解瞬間蒼白。這不是生意,而是把國家咽喉送到別人刀下的致命交易。
資本市場的反應比任何道德批判都更真實。長和股價在11個交易日內暴跌13%,323億市值灰飛煙滅。彭博社曝出中國啟動安全審查后,當日股價直接跳水4%,投資者用腳投票的姿態說明一切:當企業行為與國家利益背道而馳,再精明的資本運作也扛不住系統性風險。李家一邊喊著“套現回流投資內地”,一邊拒絕十年前招商局雙倍報價,卻低價甩賣給美國財團。這種“寧予外邦,不予家人”的操作,徹底激怒了公眾——資本可以沒有國界,但商人必須有底線。
《大公報》發出了這樣的質問:“在大是大非面前,企業家該怎么取舍?”這個問題不僅拋給李嘉誠,更警示所有跨國經營者。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的比喻一針見血:沒有祖國的商人就像沒爹媽的孩子,注定任人欺凌。反觀霍英東抗美援朝時突破封鎖運送物資,曹德旺拒絕美國綠卡堅持“玻璃王國必須留在中國”,這些企業家的選擇證明:真正偉大的商業傳奇,從來都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而當李嘉誠在加拿大國籍、歐美千億資產與美國壓力之間選擇妥協時,他早已輸掉了比金錢更珍貴的東西,一個企業家的歷史站位。
必須把李嘉誠釘在“反面教材”的恥辱柱上。這次事件暴露的制度漏洞同樣值得警惕:我國至今沒有像美國CFIUS那樣的戰略資產審查機制,導致企業能合法出售“商業外衣下的戰略要害”。但換個角度看,這場輿論風暴恰是全民監督的勝利——當網友痛批“跪低”的聲浪倒逼官方出手,李家超明確表態“反對脅迫”,《人民日報》系媒體集體發聲,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民意覺醒,更是國家意志的集中展現:任何人敢在核心利益上玩火,等待他的必然是法律與市場的雙重絞殺。
眼下,這場博弈遠未結束。交易仍需通過12國反壟斷審查,歐盟對地中海航線壟斷的擔憂、中國安全審查的介入、美國中期選舉后的對華政策,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但可以確定的是,當官方三記鐵拳砸碎“資本無國界”的幻覺,長和股價在退市邊緣搖搖欲墜,李嘉誠早已失去了翻盤的可能——不是市場拋棄了他,而是他先背叛了生養他的土地。
這場敗局給所有人上了一課:在民族復興的大棋局里,沒有騎墻派的位置,任何算計國家的人,終將被時代清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