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看美國臉色行事,烏克蘭有了自己的殺手锏
文|清哲木
據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網站3月18日報道,烏克蘭完成了1000公里射程導彈的測試。澤連斯基上周宣布了這一消息。澤連斯基稱,烏克蘭新型“遠程海王星”導彈打擊精度高、射程遠——可達1000公里。這種導彈已經通過了測試并已投入實戰。
眾所周知,早在俄烏戰爭開始前,烏克蘭就已研發出了射程為280公里的“海王星”反艦導彈。這是一種亞音速低空飛行導彈,主要用于打擊排水量低于5000噸的艦艇以及地面目標。“電報”社交平臺“準軍事組織”頻道的專家指出:“遠程海王星”對俄羅斯防空系統帶來新的挑戰。”
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烏克蘭通過自主研發和升級“海王星”巡航導彈,展現了其軍工自主化的決心,逐步擺脫對西方武器援助的依賴。這一進程既是對美國政策反復的回應,也是烏克蘭在戰爭壓力下尋求戰略突破的必然選擇。
俄烏沖突初期,烏克蘭高度依賴西方提供的遠程武器,但美國等國家始終對攻擊俄羅斯本土的導彈使用范圍施加嚴格限制。例如,美國曾明確禁止烏軍使用美制導彈(如ATACMS和JASSM)打擊俄境內縱深目標,僅在2024年9月后逐步解禁部分射程限制。這種政策反復導致烏克蘭在戰略反擊中受制于人,尤其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上臺后,對烏情報支持的中斷進一步削弱了烏軍的行動能力。面對這一困境,烏克蘭選擇加速推進國產導彈的研發與量產,以“海王星”導彈為核心,構建自主遠程打擊體系,也是西方限制下的自主突圍之舉。
“海王星”導彈最初是蘇聯KH-35反艦導彈的改進版,射程約280公里,主要用于反艦作戰。2022年擊沉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巡洋艦的實戰成果,極大鼓舞了烏克蘭對其升級的信心。通過技術迭代,烏克蘭將“海王星”改造為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并實現兩大突破:
1. 射程擴展:從反艦型的300公里提升至對地攻擊型的1000公里,可覆蓋莫斯科、伏爾加格勒等俄戰略目標。
2. 制導升級:采用慣性導航、GPS(依賴美國技術)與紅外成像末制導結合,提高精準度。2025年3月,澤連斯基宣布遠程“海王星”已投入實戰,并成功打擊俄境內煉油廠等目標。
烏克蘭堅持發展“海王星”導彈不僅是戰術需求,更是國家戰略的體現,擺脫政治掣肘,通過國產武器規避西方使用限制,減少對美歐援助的依賴,尤其在特朗普政府可能施壓迫和談的背景下,烏克蘭自主導彈成為談判籌碼。隨著海王星的量產,今后烏克蘭不用看美國臉色,自己能坐在談判桌上,也不會成為別人的菜單,靠別人不如靠自己,烏克蘭終于在戰火中淬煉了國家和民族意志。還有就是軍工復興,依托蘇聯遺留的軍工基礎(如南方機械制造廠),烏克蘭試圖重建導彈工業體系,計劃未來生產3000枚巡航導彈,重返國際軍工市場。海王星的遠程打擊能力迫使俄羅斯調整軍事部署,例如將空軍基地后撤,間接緩解前線壓力。
烏克蘭的導彈自主化進程雖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戰爭消耗與外部壓力依然較大。在強權博弈中,核心技術自主與軍工韌性是維護主權的關鍵底牌。正如澤連斯基所言:“烏克蘭新型導彈不僅是武器,更是國家意志的象征。” 烏克蘭的“海王星”之路,既是戰爭的產物,也是小國在夾縫中求生的縮影。它證明,即使面臨絕境,自主創新仍是打破封鎖的唯一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