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跟中國硬碰硬打熱戰,特朗普主動挑起了新一輪中美博弈。
盡管網上有各種“中美必有一戰”的分析和輿論,但是首先我們得清楚一點,中美熱戰是打不起來的。我也不從方方面面來分析,直說很簡單的一點,俄烏沖突打了3年美國都沒有下場,中東局勢也是動蕩不堪,美國也沒有下場。
那既然美國面對俄羅斯和伊朗,都沒有下場的勇氣,又怎么可能會在亞太,跟中國這個龐然大物硬碰硬,打一場熱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特朗普全力推動俄烏沖突停火,并攪動中東局勢與普京利益交換之際,也先后對中國采取了關稅手段。
不同于之前中美的貿易戰,這是特朗普2.0下,中美之間的極限對峙。而在這種全面的極限對峙下,中國至少有4點是全面領先的。
第一張王牌,14 億人的統一大市場,專治美國 “產業空心化”。美國現在最怕什么?怕中國內需市場太能打!中國內貿占 GDP 比重已經沖到 2/3,相當于每賺 3 塊錢就有 2 塊是國內消費者貢獻的。反觀美國,產業空心化病入膏肓,連造個軍艦都得等中國龍門吊。
更絕的是,中國還在搞 “全國統一大市場”,這相當于是把 14 億人的消費潛力擰成了一股繩。特朗普不是要對中國商品加 60% 關稅嗎?隨便加!義烏小商品城轉手就把圣誕樹賣到俄羅斯,廣交會上東盟客商搶著下單,沒了美國訂單,中國工廠照樣機器轟鳴。
第二張殺手锏,全產業鏈碾壓,美國連稀土都要跪著求。特朗普最眼紅的,是中國從螺絲釘到空間站的完整產業鏈。美國現在造輛電動車,電池得找寧德時代,電機要靠比亞迪,連挖稀土都得看中國臉色。當年中國用 “稀土關稅” 反制美國,直接讓洛馬公司 F-35 生產線停擺的教訓,白宮到現在都沒緩過勁。
更狠的是,中國還在搞 “新三樣” 出海,光伏、鋰電池、電動車今年對東南亞出口暴漲 40%,這些可都是美國想卡脖子都卡不住的高科技。一些美國企業都不得不承認,美國對中國商品加稅,92% 的成本都被美國消費者吞了,這不是制裁中國,是給自家老百姓上刑。
第三大優勢,人才虹吸效應,美國正在自斷經脈。特朗普搞 “美國優先”,卡留學生簽證,逼得硅谷科技公司招不到人;中國卻砸真金白銀搞 “教育強國”,光 2024 年科研經費就沖到 3.2 萬億。結果呢?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名單上,華人科學家占了 1/3;馬斯克的星鏈挖不到中國人才,轉頭就去印度招人充數。
第四招絕殺,舉國體制對比白宮扯皮,決策效率吊打。當特朗普還在為“要不要撤銷關稅” 和民主黨扯皮時,中國商務部已經聯合 20 個部委出臺了《穩外貿十八條》。當美國國會為政府停擺吵翻天時,中國 “一帶一路” 簽約國又多了 3 個。這種 “中央拍板、全國一盤棋” 的體制優勢,在博弈關鍵時刻就是核武器。
所以很顯然,中美博弈不是短期內分勝負,但中國的發展屬于“長跑”,而特朗普以美國優先的保守政策則是“短跑”。隨著時間的推移,中美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明顯,而當中國全面扛起全球化大旗時,中美也就徹底分出勝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