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的狀態是地球氣候和氣溫變化的晴雨表,溫度的高低直接會決定冰川的增減。大家都知道我國的青藏高原是除南北極之外地球上冰川最多的地方,但是在近幾十年來,此地的冰川數量和面積都正在大量減少。
據澎湃新聞3月24日報道,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發布了中國第三次冰川編目數據集,其成果揭示了我國冰川在過去幾十年間的顯著變化。第三次冰川編目工作于2023年秋季啟動,歷時一年多完成,有18人參與,其中長期深度參與的有7人。項目負責人是康世昌研究員,技術負責人郭萬欽副研究員帶領團隊,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克服了諸多困難。他們開發了衛星影像自動下載與處理程序、冰川邊界自動提取程序等一系列軟件,從歐空局哨兵2號衛星拍攝的近十萬景影像中挑選出質量最好的影像,進行冰川邊界提取和編輯等工作。
根據第三次冰川編目數據,2020年前后中國最新冰川面積約為4.6萬平方千米,冰川總條數約為6.9萬條。與第一次冰川編目相比,20世紀60年代至2020年期間我國冰川面積整體減少約26%,約7000條小冰川完全消失;與第二次冰川編目相比,2008年 - 2020年期間我國冰川面積整體減少約6%。這表明最近十余年我國冰川已進入快速退縮階段。從1960年代到2020年間,我國已經有四分之一的冰川面積完全消亡。
冰川萎縮速度的區域差異也十分明顯。青藏高原南部的岡底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和東南部區域,氣候變化劇烈,冰川消融速率快,冰川面積萎縮率在40%左右;而藏北高原地區的冰川消融速率相對較慢,如西昆侖山主峰地區、阿爾金山、喀喇昆侖山等地區,冰川面積萎縮率都在10%及以下??傮w呈現出以藏北高原地區為中心,冰川面積萎縮速度以環狀向外圍逐漸增加的特征。
此次編目還編制了面積小于1萬平方米、處于消亡狀態的殘余冰體,總數量約3萬條。雖然單個“殘留冰”儲量不多,但數量大,將其納入編目可以更清晰地反映我國冰川的分布和狀態。
全球氣候變暖是導致冰川快速消融的主要原因。過去幾十年間全球氣溫快速升高,0℃等溫線快速升高,使我國大多數冰川處于負平衡狀態,即冰川消融量大于積累量。此外,人類活動中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落到冰川表面,使冰川表面污化變黑,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大幅增加,也進一步提升了冰川消融速率。
冰川的變化對人類社會有著重要影響。在我國西部干旱區,冰川融水是河流的重要補給源,部分流域冰川融水在河流徑流中占比能達到50%左右。冰川的完全消失會對這些地區河流下游的自然生態和社會生產生活產生巨大影響。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研究員郭萬欽表示,此次冰川編目數據下一步將進行全球共享,為全球研究冰川、保護冰川的工作提供重要數據更新。
同時,他也鼓勵更多學子投入到冰川研究領域,在欣賞西部優美自然風光的同時,為科學研究貢獻力量。面對冰川加速消融的現狀,我們需要更加重視環境保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消息來源:《澎湃新聞》3月24日報道《中科院副研究員郭萬欽:60年間七千條冰川從中國消失,主要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