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詩人曾寫了這樣一首詩:“玉粉銀湯小火烹,千熬萬攪始端盛。瓊團辣汁蔥花末,滑軟沾唇口水橫。”從詩中我們發現有“攪”、“團”二字,沒錯,這首詩就是寫攪團的。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就是家鄉美食——攪團。
聞著就香!
番茄湯汁,甚是美味!
攪團的發源地是甘肅省、陜西省,其中陜西省關中地區最為著名。其歷史十分悠久,相傳是來源于諸葛亮在西祁打仗時發明的一道美食——水圍城。攪團分為蕎面攪團、米面攪團、玉米攪團以及洋芋(土豆或馬鈴薯)攪團。
說起攪團,那不得不提就是面魚兒、漿水魚魚。面魚兒就是把做好的攪團,用漏勺制成小魚兒似的一種美食;而漿水魚魚則是在面魚兒的基礎上,使用漿水制作的一道美食,其又名蛤蟆骨斗(陜西方言詞匯)、酸菜面魚子,且漿水魚魚是陜西特有的。可見攪團、面魚兒、漿水魚魚三者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油潑辣子酸菜攪團,爽!
攪團的做法比較簡單,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種蕎面攪團的做法。在燒開水的鍋中加入適量麥面粉和蕎面,使用中火并不斷攪拌直到粘稠狀態。想吃攪團就直接讓其冷卻,想吃面魚兒或漿水魚魚,就需多一道工序,用漏勺將其制成蝌蚪、小魚兒狀即可。
攪團,冬夏皆宜,可涼可熱,可熱炒可涼調。但總體來說,涼調吃起來更加美味,因此夏天廣受歡迎。尤其是老人,好多老人牙口不好,吃一碗攪團美味又營養,真是一舉兩得。天氣炎熱、食欲不振時,吃一碗攪團簡直是太舒服了。
攪團本是家常便飯,但是由于它味道爽口、營養豐富征服了大眾的胃,在大大小小的餐廳以及高檔酒店都能看見,某些百年老店經常是都賓客如云、門庭若市。有人一生只為等一人,而吃貨的一生只為鐘情于一碗攪團,這份綿綿情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張耀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