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機“下田記”
——聚焦農業新質生產力 種地可以這樣“潮”系列報道之一
編者按:
春耕,承載著收獲的希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強調科技對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作用。如今,在三秦大地,從智能育秧車間到物聯網農田,從無人農機到節水灌溉系統,陜西各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勾勒出一幅絢麗的“科技春耕圖”。今日起,陜西農村報推出“聚焦農業新質生產力 種地可以這樣‘潮’”系列報道,聚焦智能農機、數字春耕、農業氣象預警等新技術、新變化,講述陜西各地充分利用農業科技優勢,挖掘農業發展潛力的生動故事。
眼下,正值春耕好時節,三秦大地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機器當幫手、衛星當參謀,旋耕機自動避障、無人機精準噴施、全自動播種機走線筆直……放眼田間地頭,各種智慧新農機開足馬力,物聯網、大數據、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云端”指揮……滿滿的創新科技,正在助力各地農業生產解鎖“新密碼”,一幅別樣的數字春耕圖越繪越有范兒。
新農機登場 “硬核”田間作業
3月19日,渭南市臨渭區官道鎮屯南村的麥田里,一臺自走式高桿噴霧機來回穿梭,所過之處,細密的水霧均勻噴灑,仿佛給麥田蓋了一層“防護罩”。
3月19日,在臨渭區官道鎮屯南村的麥田里,自走式噴霧機正在進行除草作業。
“這機器比人工快十幾倍不止。”看著在自家麥田里忙來忙去的農機,種糧大戶吳科舉放心地當起了“甩手掌柜”。
吳科舉種了幾十年莊稼,以往農忙時,他一天到晚忙得腳不沾地,就這還得雇人搭把手,費時費力不說,效率還不高。去年,吳科舉把自家的地托管給陜西農家四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耕作,壓根不用他插手。
今年春耕春管,吳科舉的地里更是“科技感”爆棚。無人機穿梭在田埂上,監測苗情;測土機器人精準采集土壤信息,為種肥施用把脈開方;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拖拉機在田間輕松走直線……天上飛的、地上跑的輪番上陣,讓吳科舉大開眼界。
“把地圖輸進系統,規劃好路線,農機就自動作業,犄角旮旯都不漏。”自打新農機接連進地干活,吳科舉愈發覺得種地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不遠處,一輛裝有撒肥機的拖拉機正準備下地。公司項目負責人李光坐在駕駛室內,手指在監控屏幕上點來點去,寬度、間隔、起點、終點……一系列參數飛快輸入,不到一分鐘,拖拉機就開啟了自動撒肥模式。
“智慧農機不只省力,更是精準。”在李光看來,農戶自家種,技術、農機都跟不上,“比如無人機施肥打藥,每家每戶地塊小,不好管理。現在我們整村整片規劃,加上不斷更新農機,播種防治效果好,成本也節省了。”
這兩年,李光和團隊幾人為當地1萬多畝農田提供全程托管服務。吳科舉家的70畝地,他和機手兩人就打理得妥妥當當。
春風吹來,“吃飽喝足”的麥苗輕輕搖曳。吳科舉算起了細賬:前些年用傳統方式,70畝麥田純收入5萬多元;去年托管后,雖然支付服務費,但人工、農資成本省了不少。
“關鍵是省心。”眼瞅著兩個人、兩臺農機一上午就完成了除草施肥作業,吳科舉樂得合不攏嘴,“今年的收成差不了。”
新農田亮相 田管輕松省力
三月,漫步在西安市臨潼區雨金街道任陳村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筆直的機耕路兩邊,拔節生長的小麥綠油油的。小麥條銹病預報器、田間蟲情監測儀、綜合農情監測站、智能灌溉系統、移動泵站……一個個“田間衛士”各司其職,精準監測田里一舉一動。
“這些設備通過傳感器、物聯網等技術,結合人工智能算法、農業生產決策模型,可以實時開展苗情長勢AI診斷、病蟲害AI識別等。”種植大戶任衛權打開手機APP,土壤濕度、養分等數據一目了然,“就像給莊稼做CT,缺啥補啥,成本節省了一大截。”
3月20日,在臨潼區雨金街道任陳村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移動式噴灌機正為麥田澆水增墑。
麥田里,幾臺移動式噴灌機正在進行澆水作業,分布有序的滴灌管網等著開工。任衛權輕點手機屏幕,后臺傳感器傳來的數據自動生成灌溉“處方圖”。
“水肥一體化設備按圖作業,比莊稼醫生還懂莊稼。”任衛權說,這兩年,田間上新了很多智能設備,數字技術貫穿生產各個環節,田管實現了一鍵可及,不光節本高效,糧食產量也提升了。去年他就測算過,采用智慧灌溉,一天能澆200百多畝地,每畝地一次節水60立方米左右,節約用水近60%。
眼下,臨潼區54萬畝小麥長勢喜人,當地農技人員奔走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戶做好小麥澆水、施肥、除草等田間管理工作。在任衛權的麥田里,農技人員蘇丹拔起一根麥苗邊觀察邊說:“根系發達,長勢均衡,從有效分布和總莖蘗數來看,今年畝產還能再提高一個檔次。”
聽了這話,任衛權咧著嘴直樂。“咱這農田裝備好,加上專業技術指導,我心里更有底氣了。”在任衛權看來,雖然自家麥苗長得壯,但鎮壓很有必要,這樣能有效減少水分的蒸發和流失。
此時,幾臺移動式噴灌機已經轉戰另一塊麥田,數百個霧化噴頭齊發力,細密的水霧均勻噴出,遠遠看去很壯觀。
“這才是智慧農田該有的模樣。”任衛權拿出手持設備,三兩下操作好,一臺小型無人機低空掠過麥田,高清攝像頭轉眼間就將苗情傳了回來,“有了這些裝備,每滴營養液都能作用在苗株生長的關鍵節點。后期咱精心管理,爭取今年有個好收成。”
新服務上線 干活高效快捷
踏著春日暖陽,走進延安市甘泉縣道鎮甄家灣村田園農業工廠化育苗基地,只見一座座智能日光大棚整齊排列。棚內,黃瓜、辣椒、茄子、甜瓜等幼苗在科技呵護下旺盛生長,一派綠意盎然。
3月21日,在甘泉縣道鎮甄家灣村田園農業工廠化育苗基地,工人正在育苗。
和傳統育苗不同,在這里,移動苗床載著穴盤緩緩前行,補光燈在軌道上有序穿梭,自動噴淋系統按照設定流程自主作業……推盤機、移栽機、無人運輸機等自動化設備應有盡有,實現了育苗、移栽、培養、包裝全程自動化。
看著眼前的這一幕,剛到基地務工的村民馬生燕嘖嘖稱奇。她怎么也想不到,種地這種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的活計,竟然可以這樣干。
“我家種了2畝蔬菜,菜苗都是從這里買的,每株苗比市場價便宜,而且基地還提供托管服務,既科學又高效,種出來的菜品質好,不愁賣。”馬生燕邊嫁接育苗邊高興地說,“菜苗有人育,種菜有人管,我就騰出手到這里務工,不但能學技術,還多掙一份收入。”
這幾天,正是蔬菜育苗關鍵期。在基地播種大棚內,一張張育苗訂單明白卡,顯示著訂單戶、訂單量、品種、播期等信息。全自動播種流水線正高速運轉,基質攪拌、壓穴播種、精準覆土……全流程一氣呵成,每20秒就“吐”出一盤標準化的種苗。
基地負責人候佳喜介紹,借助物聯網平臺,工作人員只需輕點平板,就可以遠程追蹤棚內情況,實時捕捉客戶種苗的長勢。智能控制溫光、機床水肥澆灌等系統,使所有參數都保持在蔬菜生長所需的最佳值。
“數字化蔬菜工廠讓單位面積種植株數提高3倍,種子損傷率幾乎為零。”候佳喜告訴記者,基地每年訂單化育苗穩定在800多萬株以上,不僅可以滿足全縣菜農需求,還銷往周邊市縣。同時,通過“公司+基地+訂單+技術服務”的創新方式,為菜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多項服務,讓大伙兒都能嘗到科技種菜的甜頭。
最近,農事繁忙,農機版“滴滴打車”也來了。利用休息時間,馬生燕打開手機相關小程序,點擊“我是農戶”,在線叫車、在線派單等農事服務讓人眼前一亮。
“只要下單,十來分鐘農機就開進地,方便得很。”新服務越來越多,馬生燕務工、種菜兩頭不耽擱,干起活來更利索了。
如今,智慧農機“家族”不斷擴大,各種大塊頭裝備和小精尖技術紛紛亮相田間地頭,用各自的看家絕活和招式,打出令人眼花繚亂的“組合拳”,讓三秦大地春耕春管跑出“加速度”。有了科技撐腰,農戶們一個比一個干勁大,增產增收的底氣也愈發足了。(記者 黃敏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