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超市里,三歲男孩尖叫著踢翻貨架,媽媽在一旁玩手機:“孩子還小,懂什么規矩!”
幾年后,這個男孩在學校和同學打架傷人,被勒令退學。媽媽哭著說:“我以為他只是調皮……”
規矩不是束縛,而是給孩子穿上的隱形鎧甲。
1、公共場合的“熊孩子”,輸掉的是未來的入場券
上海迪士尼的“玲娜貝兒事件”,曾讓全網唏噓。
男孩猛扯玩偶衣服,工作人員提醒后,媽媽反而破口大罵:“不就是個玩具嗎?” 后來男孩在學校因搶同學文具被孤立,媽媽卻怪老師 “小題大做”。
蒙臺梭利說:“建立規則意識的最佳時期,是 6 歲前的秩序敏感期。”
那些在餐廳亂跑撞翻熱湯、在圖書館大喊大叫的孩子,失去的不僅是他人的尊重,更是融入社會的“通行證”。
就像《教養的迷思》里寫的:“沒有邊界的自由,終將變成人生的牢籠。”
2、家庭里的“小皇帝”,種下的是自私的種子
小薇表弟的“悲劇人生”:
·表弟從小飯來張口,28 歲還讓媽媽喂飯。
·結婚后要求妻子“像我媽一樣伺候我”,不到半年婚姻破裂。
·現在他逢人就說:“我爸媽從來沒教過我要照顧別人”。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中的“自我中心主義” 理論。規矩教育的本質是“去自我中心化”—— 讓孩子知道 “玩具要分享”“打斷別人說話要道歉”。
就像《正面管教》里的“家庭會議”,通過制定規則讓孩子明白:愛不是無條件的遷就,而是有底線的包容。
三、學校里的“特殊生”,缺失的是敬畏之心
同事阿林的班級曾有個“規則破壞者”:
·男孩上課隨意走動,老師批評他就摔書
·阿林沒有請家長,而是讓他當一周“紀律委員”
·當他發現自己管不住同學時,突然哭著說:“原來遵守規則不是膽小”
這讓我想起教育家陶行知的“四顆糖” 故事。
最好的規矩教育不是說教,而是體驗。讓孩子參與制定班規、輪流當值日班長,比“你必須聽話” 更有效。
敬畏之心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被尊重 + 尊重他人” 的互動中養成的。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說:“孩子 6 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 歲后,父母的話是垃圾。”規矩教育要趁早,更要講究方法:
·2-3 歲:用繪本建立秩序感(如《大衛上學去》)
·4-6 歲:通過游戲制定規則(如“紅燈停綠燈行” 角色扮演)
·7 歲 +:讓孩子參與家庭規則制定,學會承擔后果
那些覺得“孩子還小” 而縱容的家長,終會在某個時刻明白:小時候不教孩子守規矩,長大后社會會用更殘酷的方式教他做人。
就像老話說的:“小樹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趁早給孩子立規矩,才是真正的富養。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