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簡介
潔凈煤“碳”索(十四)——“典型燃煤行業降碳與質量基礎協同控制技術”學術沙龍將于2025年3月24—25日在武漢雙碳產業研究院召開。會議以“探索典型燃煤行業降碳新路徑,開拓質量基礎引領達峰新方向”為主題,搭建交流平臺,探討典型燃煤行業降碳與質量基礎協同控制新技術,交流科研難題和痛點,推動關鍵技術突破,現誠邀各相關單位積極組織參加。
一、會議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
《潔凈煤技術》編輯部
華中科技大學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 煤燃燒與低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
生態環境部燃煤低碳利用與重金屬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
武漢雙碳產業研究院
協辦單位:
山西碳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煤科總院出版傳媒集團
武漢雙碳產業發展服務有限公司
主席:
趙永椿 教授(華中科技大學)
龍 妍 教授(華中科技大學)
二、會議時間、地點
報到時間:2025年3月24日
報到地點:武漢楚河漢街東湖萊斯麗呈華廷酒店(武漢市武昌區中北路259號)
會議時間:2025年3月25日
會議地點:武漢雙碳產業研究院(武漢市武昌區中北路中碳登大廈)
三、會議議程
上午會場
下午會場
專注精準對接·成就高效合作
是面向國內外能源科學領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業,集綜合性、前沿性、戰略性于一體的高端交流與對接平臺。“攬勝摘星”秉承“砥礪互悉,洞見核心;耦合精配,筑基合作;協創共踐,鑄就突破”的宗旨,匯聚行業內外頂尖智慧,通過高層次的思想交鋒與深度的頭腦風暴,共同探索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力量,挖掘領域前沿技術和商業潛力,為創新項目提供全方位展示和資本對接機遇,加速項目孵化與培育,進而促進新型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實現國家能源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綠色低碳轉型貢獻力量。
“攬勝摘星(一)——燃煤CCUS”關注燃煤CCUS創新及應用,尋找創新想法及無限可能,打造我國燃煤CCUS的創新閉環落地。
活動形式:項目展示和案例分析(線上線下同步直播)-深度洽談(線下閉門會議)-供需對接(線下閉門會議)
四、報告專家及摘要
張 賢
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 研究員
張賢,博士,研究員,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長期從事氣候變化和低碳技術發展領域重大問題的戰略研究,致力于促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發展和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主筆的系列咨詢報告被中辦國辦采用,多篇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作為國別代表參加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和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創新使命等多個部長級合作機制。主持或參與國家、省部級項目40余項。
報告摘要
碳管理技術涵蓋二氧化碳捕集封存(CCS)、捕集利用(CCU)與移除(CDR)技術,逐漸成為實現氣候目標的重要支撐。當前,碳管理技術正逐步從概念驗證邁向規模化應用,但仍面臨部署規模不足、成本高昂、商業模式不成熟及可持續效益等多重挑戰。未來,亟需統籌規劃碳管理技術發展,將其納入碳中和戰略體系,推動技術發展及新場景應用,構建國際化商業模式,以提升我國碳管理技術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張 亮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 副研究員
張亮,博士/副研究員,現任鄭州計量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副書記,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城市綠色與智慧研究室副室主任。長期從事企業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煙道排放和無組織排放計量裝置研制和精密測量方法研究;建立了我國煙道流量量值溯源體系,相關計量裝置測量能力達到世界前二;主持或參與科技項目13項,獲得省部級及司局級獎項5項,發表科技論文50余篇,主導或參與國家計量規范16項,參與編寫國家標準5項。
報告摘要
在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后,產生了許多“雙碳”領域新的計量需求與挑戰。不同尺度區域碳排放量是眾多需求中的核心,針對碳計量需求,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開展了十幾年的計量研究和示范工作,目前建立了不同尺度區域,如企業、工業園區、重點區域、區縣、城市等尺度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精準計量技術,支撐我國碳排放清單、碳交易市場和碳關稅數據質量。
彭 勃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教授
彭勃,教授,溫室氣體封存與石油開采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CCUS中心執行主任,中國環境學會CCUS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石油碳中和委員會委員,國家碳管理標準化委員會委員,ISO(CCS/TC265)量化與核查主席工作組組長、聯合國環境署、國際能源署(IEA)、碳領導人論壇(CSLF)、世行、亞行等國際組織CCUS專家。長期從事CCUS、納米石油、清潔能源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政策與標準制定和人才培養;承擔/參加多項國家和國際CCUS重大和重點項目、獲得多項國際合作獎和國家、省部獎勵,牽頭發布和制定CCS量化與核查國際和國家標準,參與國家、部委和OGCI和IEA等國際組織CCUS路線圖和評估報告。
報告摘要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是碳中和技術的重要組成,具有減排規模大的優勢,同時也具有技術單元多、技術鏈條長等特點。CCU的商業化是CCUS發展并長期運行的基礎,碳市場是其中重要的支撐。本報告結合國際國內CCUS實例,介紹國際國內對CCUS商業化的需求、碳量化是CCUS商業化基礎、量化核查標準是各利益相關方量化工作共同要求。
李燕
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CNAS) 研究員
李燕,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CNAS)研究員。全國能源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0)委員、SAC/TC20/SC3能源管理與節能評估分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07)委員、SAC/TC207/SC1環境管理體系分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一直從事節能環保低碳、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管理標準化與合格評定及認可管理工作,是我國環境和能源管理體系認證制度的建立和推動者,在相關認證認可制度的建立與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報告摘要
“雙碳”目標,即碳達峰與碳中和,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戰略。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而合格評定作為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國際通行的管理手段,將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本報告概述了合格評定與認可的概念和作用,簡要闡述了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和活動中,認可對參與溫室氣體審定核查的機構進行規范,以促進雙碳目標的實現。
劉練波
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 正高級工程師
劉練波,現任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溫室氣體減排與清潔燃料技術部主任,正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生,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長期從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前沿領域的技術研發工作。先后承擔多項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發改委“揭榜掛帥”項目等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實現了技術成果向發達國家的技術出口并落地實施。為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及國內外推廣應用做出了重大貢獻。發表論文40余篇,獲國內外發明專利50余項,牽頭國際、國家標準4項;獲中國專利金獎、日內瓦國際專利金獎各1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獲得中國電力杰出貢獻獎、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等榮譽稱號。
報告摘要
中國華能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通過自主研發與工程示范相結合,推動了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報告介紹了華能在CCUS方面的創新成果,特別是一些典型示范項目及國際合作的情況。華能通過優化工藝流程、降低能耗與成本,提升了CCUS技術的經濟性與可行性,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了重要支撐。
趙海波
華中科技大學 教授
趙海波,華中科技大學二級教授、煤燃燒與低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洪堡學者、國際燃燒學會會士。長期從事化石能源低碳燃燒和高值化利用(化學鏈燃燒)、燃燒合成功能納米顆粒等方面的研究。發表國際期刊論文300余篇,出版第一作者專著3部、授權中美發明專利30余項,研究工作先后獲得國際燃燒學會杰出論文獎、國際化學鏈會議最佳論文獎、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
報告摘要
化學鏈燃燒是一種低成本低能耗源頭富集CO 2的新型燃燒方式,是實現高碳能源低碳利用、零碳能源負碳利用最有前景的技術路徑之一。本報告介紹華中科技大學自主研發的化學鏈燃燒技術,及其在化石能源發電/供熱、有機固廢處置/高值利用方面的中試研究結果,并對化學鏈燃燒的技術熟化和工業應用進行了展望。
王盛衛
香港理工大學 教授
王盛衛教授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智慧能源研究院院長。他于1993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學,2005年升任教授,2008年升任講座教授。王教授的研究領域為能源和智慧建筑技術,包括建筑、數據中心及高科技潔凈室空調系統節能優化及優化控制,建筑及數據中心電力柔性、基于AI和IoT的智慧建筑技術等。2016年入列世界“能源科學與工程”領域前150位高被引學者;在2021年全球首科學家排行榜中名列“建筑與建造”領域第20位。主持香港研發局重大計畫(CRF)1項、優配基金(GRF)19項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杰青基金等50余項。領導和承擔了香港眾多商業及工業建筑節能項目(包括環球貿易廣場),實現節能15%~42%。入選為美國ASHRAE會士,國際建筑性能模擬協會會士,英國皇家注冊建筑設備工程師協會會士,香港工程師學會會士。
報告摘要
建筑、數據中心及高科技潔凈室的高效節能及電力柔性,可有效降低全球能源需求及促進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在電網中的消納,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途徑。本報告將介紹大型復雜新建和既有建筑的系統優化、優化改造及實時節能優化控制和柔性調節技術,數據中心的系統節能優化、控制及柔性調節技術,高科技潔凈室空調系統節能優化及控制技術,特別是相關技術的工程應用案例及成效。
張立麒
華中科技大學 教授
張立麒,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主要從事燃煤污染物生成與防治、二氧化碳減排與資源化利用、廢棄物高效清潔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兩度擔任科技部煤炭專項CCUS方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獲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發表SCI收錄論文12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0余項。
報告摘要
固體吸附材料捕集CO 2技術具有理論能耗低、煙氣適應性強、無腐蝕、無二次污染等優勢,極具商業化應用潛力。報告主要介紹研發團隊在固體吸附材料捕集CO 2的活性和穩定性調控機理、吸附材料的規模化制備與反應器設計與耦合強化等關鍵技術、工業示范情況及應用前景展望。
顧永正
國能(北京)低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正高級工程師
顧永正,博士,正高級工程師,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入選者,中國電力優秀科技工作者。現任國能(北京)低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長期從事清潔低碳發電技術研究及工程實踐工作。近年主持或參加了20余項國家級、企業級重大科研項目,攻克了煤電CCUS、燃煤污染物深度脫除、重金屬吸附等一批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關鍵核心技術。先后獲能源電力行業級、集團級榮譽獎勵31項;發表核心論文40余篇(SCI/Ei收錄近30篇),出版專著4部;申請發明專利近30項,已獲授權10項;制定標準9項。
報告摘要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作為國際公認的先進碳減排技術,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戰略選擇,也是世界最大煤基能源企業國家能源集團必須深耕的創新領域。報告以國電電力牽頭組建的國家CCUS研發中心的成長歷程為主線,重點介紹了10萬噸級煤電CCUS、萬噸級CO 2礦化利用、10萬噸級煤化工CCS等煤基能源CCUS技術創新和工程實踐,以及百萬噸級CCUS示范工程和千萬噸級CCUS產業集群規劃布局。
李 磊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 研究員
李磊,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任職于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助理,課題組長,入選中國科學院青促會會員、山西省“三晉英才”青年優秀人才計劃。擔任全國煤化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能源學會碳中和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以及山西省化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等職務,主要從事CO2捕集及轉化、減污降碳以及高端化學品合成方向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項目50余項,完成了多項技術中試與示范。在 ACS Catalysis、Applied Catalysis B、The Innovation、Chem.Eng.J.、J.CO2Util. 等期刊發表論文70余篇,申請、授權專利30余項,主持和參與制定標準10余項,獲得了國際XPRIZE Carbon Removal中國預熱賽TOP10、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成果獎一等獎以及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項。
報告摘要
在“雙碳”背景下,開展CO 2捕集轉化及協同減污降碳利用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微觀層面上探究了吸附/催化材料組成與表界面的構效關系,先后研發了系列CO 2吸附劑以及CO 2轉化催化劑,深入探究了吸附/催化材料的活性位點,形成了吸附劑/催化劑的規模化制備技術;同時開發了CO 2吸附以及催化轉化過程中氣-液-固高效傳熱、傳質設備,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多項CO 2捕集轉化及協同減污降碳技術中試、示范及應用,為低能耗CO 2捕集轉化及減污降碳資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
觀看方式
點擊直播預約, 直播開始前您將收到來自 化學加 的直播提醒 。
預約準時收看直播
直播鏈接:http://live.bilibili.com/23843035
致力于傳播美麗化學,為化學化工、生物醫藥、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科學家、企業家提供一個線上線下辦會、工作交流、直播展示的舞臺。直播渠道包括化學加視頻號、化學加抖音號、化學加B站號等,已經直播400多場。得力于化學加平臺十年來過百萬專業人氣用戶的沉淀,化學加平臺每場直播的平均近萬人次觀看,眾多院士、國家杰青、長江學者科學家,及上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首席科學家都曾在化學加平臺直播分享過報告。關注化學,關注加!化學加,加您更精彩!直播合作、申請加入交流群請聯系:18676881059(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