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主任,我這該不會是腦子缺血吧?"這是在門診天天都能聽到的疑問。眼下好多年輕人,手機一刷就是幾小時,脖子都快和屏幕長一塊了。25歲的小文就是典型,白天對著電腦敲代碼,晚上捧著手機打游戲,活脫脫的"屏幕粘合劑"。
最近這三個月,小文總覺得腦袋發懵,走起路來像踩著云朵,嚴重時眼前東西直打轉,連膽汁都快吐出來了。網上自查癥狀,越看越像"腦供血不足",趕緊買了幾盒活血化瘀的藥,誰料吃下去半點用沒有。
最后實在扛不住,小文揣著試試看的心態來找張主任。老張頭仔細盤問他的作息規律,又搬出中醫十八般武藝——摸脈象、觀舌象、查頸椎。好家伙,這哪是腦子缺血,分明是脖子鬧革命!長期低頭把頸椎曲度都整沒了,神經血管跟著受壓,不怪頭暈得跟坐過山車似的。
張主任敲著檢查報告直嘆氣:"你們小年輕啊,別有點風吹草動就給自己扣帽子。這頸椎可比腦子嬌氣多了,天天壓著能不造反?"說完甩給他一套頸椎操視頻,叮囑少當"低頭族",多當"仰頭雁"。
"你們小年輕天天低頭戳手機、盯電腦,脖子就跟扛了座山似的。"張主任拿著頸椎模型比劃,"本來脖子有個自然弧度,跟彈簧似的能緩沖壓力,結果你們長期低頭,把這弧度都壓平了!血管神經擠得跟早高峰地鐵似的,能不頭暈惡心嗎?"
看小文聽得直瞪眼,張主任掏出治療方案:"咱雙管齊下!先喝中藥,給你脖子周圍通通血脈,讓血液循環活泛起來。再扎幾針,用銀針給你緊繃的肌肉松松綁,把錯位的骨頭掰回來。"
頭回扎針時小文直冒冷汗,兩周后倒是上癮了:"扎完感覺脖子輕了兩斤!以前轉頭都咔咔響,現在跟抹了潤滑油似的。"喝了倆月苦藥湯,他驚喜地發現:"開會不犯困了!打游戲頭也不暈了!"
張主任拍著他肩膀笑:"哪是什么腦子缺血,分明是脖子罷工了!手機再好玩,也得讓脖子喘口氣啊。"現在小文成了科室的活廣告,逢人就秀新學的頸椎操,那脖子扭得比廣場舞大媽還帶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