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造機器人的上市車企不是好車企。
作 者 | 夏 舞
責 編 | 林 東
出 品 | 汽車K線
AI一日,人間一年。
過去兩個月來,中國資本市場最火的無外乎AI和與AI高度相關的機器人。
尤其是3月以來,多家AI機器人制造相關概念上市公司出現多連板(漲停),備受投資者追捧。
不論是春節期間橫空出世的DeepSeek,還是最近爆火的Agent(智能體)Manus,AI圈的持續躁動,成功在國內外業界掀起一場巨震。
AI智能公司晝夜狂奔,緊鑼密鼓地追趕在時代最前沿,也為AI更大規模的應用落地創造著更大機會。
AI的火熱升溫,也迅速延伸到了汽車行業。從吉利汽車開始,上汽集團、廣汽集團、比亞迪、長城汽車、東風汽車集團等多家車企陸續接入DS。
不僅如此,在AI賦能下,依托完備的產業鏈優勢,整車企業正集體跑步進場,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利用自身的制造資源,切換到更有熱度的新賽道。
《汽車K線》認為,從技術層面看,制造汽車尤其是智能電動汽車,與造人形機器人具有技術同源性,從“輪子上的汽車”到“輪子上的機器人”,實則異曲同工,汽車也終將演變成移動智能體。
其次,龐大且成熟的供應鏈優勢,將使企業快速獲取制造人形機器人所需的零部件如芯片,大幅降低采購成本和周期。
再者,人形機器人可以廣泛應用于智慧工廠(這已經部分成為現實),提升生產效率和質量,減少人工成本......
來自高盛的一份研究報告稱,“2025年將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產的元年”,其預測到2035年全球市場規??赡苓_到380億至2050億美元。
因此,整車企業爭相布局人形機器人賽道也就不難理解。這有可能促使整車企業在水深火熱的汽車賽道外,通過AI技術與制造能力結合,開辟出企業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
3月18日,長安汽車披露,對人形機器人研發項目供應商公開尋源。
該項目旨在研發一款人形機器人,突破驅動、動態控制、多模態感知等核心技術,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推動機器人向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方向發展,構建完整技術生態鏈。
去年11月,長安汽車曾表示公司未來五年內計劃投入超500億,布局海陸空立體交通方案和人形機器人領域,2026年前推出長安飛行汽車產品,2027年前發布人形機器人產品。
同日,奇瑞控股董事長尹同躍在奇瑞汽車智能化戰略發布會上表示,奇瑞在守住智能化汽車這個根的同時,也在加速布局車載無人機、人形機器人、Robotaxi、飛行汽車等一系列新產業集群。
目前,這家中國車企正謀求在香港資本市場IPO,如果能有機器人概念,無疑是如虎添翼。
其中,奇瑞墨甲機器人開發的人形機器人已在馬來西亞“上崗”,“我們打算用它在4S店幫我們賣車?!?/p>
廣汽集團研發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計劃2025年實現自研零部件批量生產,并將率先在廣汽傳祺、埃安等主機廠車間生產線和產業園區開展整機示范應用。
新能源汽車大亨比亞迪,成立了具身智能研究團隊,開發類人形機器人;吉利汽車則選擇與優必選合作,目前優必選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 Lite成功入駐極氪工廠。
3月19日,梅賽德斯-奔馳在一份聲明中宣布,將向Apptronik投資數千萬歐元,“公司正在德國柏林數字工廠園區使用AI和人形機器人,加速生產網絡轉型。”
較早涉足自動駕駛領域的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旗下機器人Iron已于去年11月亮相,并已在小鵬汽車工廠投入使用,承擔組裝、質檢等任務。理想汽車CEO李想也曾稱,“100%會做人形機器人”......不一而足。
再加上全球市值最高的特斯拉和全球銷量最高的豐田汽車,早已經露出過旗下機器人產品,全球車企都在切入這個潛在的萬億級藍海市場。畢竟,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市場已經太卷了。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段時間,有超過20家整車上市公司已躬身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儼然已成為車企之間爭奪未來智能化高地的關鍵戰場。
AI技術的日新月異轟炸著從業者的神經,也許一夜之間,香餑餑就會變成炒冷飯,洗牌隨時都可能發生。
《汽車K線》相信,入局機器人賽道無疑會為上市車企在資本市場贏得更多掌聲,但挑戰依然存在,尤其需要先做好本職工作——造車。
2025年是智駕的爆發之年,不少汽車企業已經是在被裹挾著向前走,如果只是一時興起,闖入更加高端和復雜的人形機器人領域,很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