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手冊》作為世界上最權威的電影雜志之一,在影史上的影響力極大。2024年,酷兒電影大師阿蘭·吉羅迪的新作《寬恕》以黑馬之姿登頂《電影手冊》年度十佳榜首,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年度最佳電影。影片以法國恐同天主教鄉間為舞臺,導演再次發揮所擅長的類型公式,捕捉欲望修羅場的貪嗔癡。以一表嚴肅的憂傷黑色幽默、深刻的人性批判獲得戛納滿堂彩。
曾以《湖畔的陌生人》奪得戛納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導演、今年61歲的阿蘭·吉羅迪,早年嘗試創作小說,其后拍攝獨立制片電影。
影片的故事圍繞面包師杰若米展開,他因參加恩師的葬禮回到故鄉,卻意外卷入一場致命的悲劇。在與恩師兒子文森的沖突中,文森意外死亡,杰若米開始編織謊言以掩蓋真相。然而,令人震驚的是,小鎮居民似乎都在暗中幫助他隱瞞事實,甚至包括神父和師母。
影片通過杰若米的視角,揭示了謊言如何成為維系小鎮關系的“粘合劑”。每個人都在隱瞞真相,卻又在欲望與道德的夾縫中掙扎。杰若米的謊言不僅讓他成為自己命運的囚徒,也讓整個小鎮陷入更深的道德困境。
這種對人性黑暗面的剖析,讓觀眾不禁反思:在謊言構成的社會中,我們是否也在無形中成為了共謀者?
《寬恕》不僅僅是一個關于謊言的故事,更是一場欲望與寬恕的博弈。杰若米的回歸打破了小鎮的平靜,他的魅力讓師母、神父甚至鄰居都為之傾倒。然而,這種欲望并非單純的肉體吸引,而是對孤獨、失落與救贖的渴望。
影片中的寬恕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道德選擇,而是一種復雜的情感交易。神父用欲望為杰若米提供活下去的理由,師母則因孤獨而接納他的存在。這種寬恕的背后,是對人性欲望的深刻洞察:我們寬恕他人,或許只是為了寬恕自己。
阿蘭·吉羅迪以其獨特的導演手法,將《寬恕》打造成一部兼具黑色幽默與哲學深度的作品。影片的冷色調攝影與靜謐的畫面形成強烈反差,暗喻小鎮表面的平靜與內心的暗流涌動。長鏡頭的運用讓觀眾仿佛置身于角色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的掙扎與矛盾。
此外,影片的敘事結構也頗具匠心。吉羅迪通過重復的場景與松散的情節,構建了一個密閉的敘事空間,讓觀眾在看似荒誕的情節中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張力。尤其是結尾的處理,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為影片增添了一層哲學意味。
《寬恕》上映后,觀眾的反響兩極分化。有人被影片復雜的情感牽動,對杰若米的命運感慨不已;也有人對影片的道德取向提出質疑。這種情感的極端分化,恰恰證明了影片的成功。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面鏡子,讓每個觀眾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寬恕》2024
導演: 阿蘭·吉羅迪
編劇: 阿蘭·吉羅迪
主演: 費利克斯·基賽勒 / 凱瑟琳·弗洛
豆瓣 7.3 IMDb 6.9
前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