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啟動 “守護消費” 鐵拳行動后,“幽靈外賣” 問題備受全社會關注。那些藏在數字平臺背后的餐飲經營亂象,既威脅著消費者的健康權益,也暴露了新興業態發展中監管存在的不足。北京作為全國首個實現食品安全電子追溯體系全域覆蓋的城市,此次專項整治行動釋放出要加強網絡餐飲治理的強烈信號。
每天午高峰時,望京某寫字樓的外賣貨架上堆滿了等待取餐的包裝盒。白領小王像平常一樣掃描訂單二維碼,沒留意自己取走的外賣是來自 1.5 公里外某居民樓的地下室。像這種通過偽造地址、盜用證照的 “幽靈廚房”,正借著外賣平臺的流量紅利悄然滋生。有第三方檢測機構曾在深夜探訪某商圈周邊的住宅區,發現不少單元樓里有三家以上的餐飲加工點,還使用同一張營業執照經營。
平臺方在商家入駐審核環節的不嚴謹,給 “幽靈外賣” 提供了生存空間。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外賣平臺客服人員私下表示 “線上審核主要看證照是否齊全,實地核查基本靠騎手反饋”。這樣的審核機制讓那些不具備經營資質的小作坊,通過技術手段篡改地址或者套用他人證照就能輕松在平臺上線。曾有媒體測試發現,在個別平臺用明星照片虛構商家信息,交 1200 元保證金就能完成店鋪注冊。 網絡餐飲特殊的經營模式加大了監管難度。朝陽區市場監管局近期查處的案件中,有一家熱銷粥店,實際經營地址和證照登記地址相差 12 公里,現場衛生環境很差。這些商家利用平臺的流量傾斜政策,通過虛假刷單提高銷量進入推薦頁,卻把經營成本轉嫁到食品安全風險上。海淀區某高校周邊的 45 家外賣商家,有 19 家存在證照不全的問題,其中 7 家已被證實是非法經營。
消費者的選擇習慣在客觀上助長了違規行為。在 CBD 上班的楊女士說,自己午休時間緊張,一般先看評分和價格,很少關注商家資質。像 “絕味炒飯”“秘制燒烤” 這類容易讓人產生味覺聯想的店名,配上平臺上修圖后的美食照片,很容易吸引消費者下單。這種消費心理被不良商家利用,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怪現象。 數字化手段的運用給監管帶來了新契機。房山區市場監管部門試點推行 “明廚亮灶” 特別通道,要求商戶上傳實時備餐視頻;美團外賣推出 “商戶品質標簽” 計劃,對合法合規的企業給予流量支持;政府和平臺建立的電子證照核驗系統,已經能實現工商信息實時校驗。這些創新舉措正在重塑網絡餐飲生態,形成平臺自治和政府監管的合力。 昌平區執法人員在現場查封某熱門酸菜魚店鋪時,后廚冰柜里查獲的變質魚肉和展示頁面上的精美圖片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守護 “舌尖上的安全” 需要構建全鏈條治理體系。一方面要強化平臺的主體責任,通過人工智能識別技術提升審核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社會共治機制,鼓勵消費者參與監督;還要筑牢法律防線,對違法行為進行嚴厲處罰。 在數字經濟時代,“幽靈外賣” 現象反映出傳統監管體系和新興業態之間的沖突。北京市這次專項整治不只是清理違法商戶,更是在塑造網絡餐飲新秩序。只有讓每一張美食照片都能對應實體經營場所,每份外賣訂單都能追溯到加工源頭,消費者才能真正享受到便捷和安全。這需要監管部門不斷創新智慧監管手段,平臺企業完善自治機制,也需要每位消費者增強責任意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