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2025年3月19日10版報道
3月10日上午,武陵山腹地中苗族聚居的鳳凰縣吉信法庭內,一場帶著泥土氣息的“鳳凰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座談會暨法庭工作會議”正在進行。湘西州中院、鳳凰縣委、縣人大、縣法院、吉信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與省人大代表、基層法庭庭長齊聚一堂,共繪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鳳凰圖景。
吉信法庭
如何讓“楓橋經驗”在苗嶺深處生根?如何以司法之力撬動基層治理現代化?如何讓“矛盾不上交”從理念轉化為群眾觸手可及的安全感?鳳凰縣法院運用“楓橋經驗”,在促進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現代化上,作出了積極并卓有成效的探索。
實地探訪:法庭里的“楓橋密碼”
與會人員實地參觀吉信法庭
會前,與會者共同走進吉信法庭,一部《苗嶺追“楓”者》紀實片揭開了這場探索的序幕。鏡頭里,法官背著國徽翻山越嶺開展“巡回審判”,苗漢雙語調解員用鄉音化解婚姻家事糾紛,網格員在田間地頭排查矛盾隱患……這些鮮活的場景,正是“楓橋經驗”在鳳凰的生動注腳。
“我們法庭轄區70%是苗族群眾,去年通過‘火塘調解會’化解了73起糾紛,苗語調解成功率達91%。”吉信法庭庭長彭路遙指著墻上掛滿的錦旗介紹。鳳凰縣人大監察和司法委主任委員歐炳權觸摸著錦旗上“法潤苗鄉”的繡字感慨:“把法庭搬到火塘邊,這才是群眾需要的司法溫度。”
圓桌論道:從“一枝獨秀”到“滿園春色”
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上,鳳凰縣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向美蓉以該院的“12345”解紛工作法勾勒治理脈絡:即堅持黨建引領一個導向;打造“漢語苗語雙語相通、法律民俗兩規相容”兩個品牌;突出“高價彩禮、婚姻糾紛、鄰里糾紛”三類重點案件;夯實“‘兩所’+法庭、村(社區)+法庭、民政婦聯+法庭、代表委員+法庭”四個調解平臺;聯合“司法員、村主干、網格員、法律明白人、苗族鄉賢能人”五種人,因地制宜打造苗族地區基層治理新“楓”景。
入戶調解糾紛
隨后,5位法庭庭長接力講述“楓橋故事”——吉信法庭如何運用“入戶調解”在村寨院壩里上好法治宣傳課,山江法庭如何用苗語苗歌化解家族矛盾,阿拉法庭如何運用“線上解紛小程序”讓外出務工者“指尖解紛”……鳳凰縣委政法委副書記張輝提議:“法庭要把這些‘土辦法’加‘新科技’的經驗多到基層推廣,同時要聯合更多基層解紛力量,為人民群眾提供更便捷、接地氣的司法服務。”
錨定坐標:三位一體的治理方程式
省人大代表隆琴在“隆琴訴前聯調工作室”內調解糾紛
鳳凰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吉信鎮黨委書記吳章游用三個比喻定調方向:“黨建引領是‘導航儀’,要把黨的領導作為貫穿基層社會治理的主線;前端預防是‘穩壓器’,要抓早抓小,筑牢糾紛化解第一道防線;服務落地是‘試金石’,‘最后一公里’要走成‘最暖一公里’。”他特別提到吉信法庭聯合省人大代表成立的“隆琴訴前聯調工作室”,這座架設在法庭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讓苗族同胞在熟悉的鄉音鄉情中更能感受到法治溫度。
湘西州中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邱賢周帶來三組關鍵詞:用“如我在訴”打磨司法為民的精度,以“數字賦能”提升多元解紛的效度,靠“協同共治”拓展治理覆蓋的廣度。他殷切囑托:“偉大的事業都是人干出來的,每一名基層工作者都要以更高標準要求自己,爭做有思想、有干勁、有能力的“楓橋經驗”實踐者。”
向新而行:法治春風吹拂苗嶺
法官前往苗寨開展巡回審判的路上
會議結束時,吉信法庭院壩里的樹木正吐新芽。這座苗嶺上的老法庭,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走出特色治理之路,如今成為了鳳凰縣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地標”。2025年1月26日,吉信法庭獲評全省法院“楓橋式人民法庭”,這不是終點,而是鳳凰縣法院深化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新起點。現在,該院正通過構建“1+N”創建矩陣,以吉信為圓心,輻射山江、阿拉等人民法庭。
“當法官的腳步丈量過每一條苗嶺山道,‘楓橋經驗’就真正長成了守護安寧的參天大樹。”省人大代表、苗嶺鄉賢隆琴的感慨,道出了這片土地上的法治嬗變。
站在新的起點,鳳凰縣法院正以“再出發”的姿態,讓法治的根系在武陵山脈深處扎得更深,讓公平正義的綠蔭庇護更多苗鄉兒女。
來源:湖南日報 鳳凰縣人民法院
作者:吳先麗 李孟河 編輯:以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