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下張是之老師的直播:
巴菲特為什么大幅減持美股,增持美債?他嗅到了什么風向?美國經濟怎么樣了?奧地利學派的商業周期理論,該怎么回答這些問題?
下周二晚上7點,直播間來聊點燒腦有難度又很重要的。張老師不僅給你答案,還跟你分享分析框架和方法,學會以后自己都能分析了,來吧預約↓ ↓ ↓
以下為正文:
重商主義,就像那街頭巷尾的小強,踩不死,打不爛,澆點開水都沒用。你剛覺得它死透了,它就抖抖身上的土,又滿血復活,得意洋洋地跟你說:"看,爺還活著呢!"
川普那張嘴里蹦出來的都是什么玩意兒?
"美國要多出口""關稅保護才能強國"——這不就是400年前重商主義那套破爛貨嗎?他還一本正經地把這陳年舊貨當寶貝,擺出一副"我懂的都是你們不懂的"的嘴臉。
你麻痹,書都不讀的人懂個屁!
什么是重商主義
那些玩意不就是當年一群國王想撈錢,然后丫的編出來一套理論,美其名曰"富國強兵"?說白了就是:
一、金銀等于財富(智障才信)
二、出口多進口少(睜眼說瞎話)
三、政府管天管地(要權力)
四、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利益個屁,國王的錢袋子才是真愛)
第一個錯誤就離譜到家了。你家里堆滿金子,結果沒飯吃沒衣穿,這叫有錢?傻逼才信。16世紀的西班牙把美洲的黃金往回運,堆得跟小山似的,結果怎么著?經濟崩了!為啥?物價飛漲??!那么多金子突然涌進來,物價能不漲嗎?商品生產跟不上,制造業萎縮,失業率蹭蹭往上竄。最后西班牙國王連著違約三次,直接破產。
多諷刺,全世界最有錢的國家,窮得叮當響。媽的,現在某些政客還在這套路上使勁兒踩油門呢。
第二個錯誤更是扯淡。
"出口多進口少=貿易順差=國家發財"?你是不是腦子被糠塞滿了?國際貿易的根本目的是啥?是為了獲得你自己造不了或者造起來太貴的東西!
你把肉賣給鄰居,卻不買他家的菜,這鄰居會跟你做一輩子生意?醒醒吧!貿易是互利互惠的,不是誰贏誰輸的零和游戲。
更氣人的是,一味追求出口會導致啥后果?老百姓的消費被壓制啊!你們辛辛苦苦造的東西都賣國外去了,自己卻用不上,這叫什么發展?這特么就是餓著肚子數錢啊!
第三個錯誤是最要命的——政府干預、保護主義能促進產業發展?放你的娘的狗屁!
法國那個經濟沙皇柯爾貝爾,把這套玩意兒玩到了極致。國家主導一切經濟活動,政府說什么該生產就生產什么,聽著挺牛逼是吧?結果呢?把法國經濟硬生生凍在了17世紀的水平!
這些官員除了收稅、控制和管理,他們懂個屁的創新和效率?那些有特權的貴族和商人根本不在乎產業發展,只想著從政府那里撈好處。
最好的例子就是印花棉布這個事兒。17世紀,印花棉布在法國超級流行,但傳統的羊毛、絲綢產業不干了,跑去告狀說遭受"不公平競爭"。政府怎么做的?1686年直接禁止了印花棉布的進口和國內生產。到了1700年,干脆徹底禁止,連穿都不讓穿!政府派間諜到處搜查,抓人抄家,有"數以千計的法國人因為穿印花棉布衣服被處死"。媽的,穿個衣服都能死,這是什么鬼世界?
這不就是現在有些傻逼政客推崇的"產業政策"嗎?保護"夕陽產業",壓制"有害競爭",為了所謂"國家利益",其實就是既得利益集團想保住自己的奶酪!
有人可能會說:"但東亞不都是靠政府主導、保護主義才發展起來的嗎?日本、韓國、新加坡不都這樣?"
這都是在放屁!
東亞模式壓根兒不是重商主義,而是以市場為主的發展策略。它雖然有政府干預,但核心是通過提升競爭力、鼓勵創新和市場開放來發展,不是靠壟斷特權、阻礙創新和片面壓制進口。
回頭看看歷史,重商主義給世界帶來的不是繁榮,是貧困和沖突!
重商主義帶來的歷史悲劇
17世紀的英格蘭,國王到處發壟斷特權,被形容為"像個巨大的烏賊,用它那惡心的觸角緊緊抓住國內貿易與生產的方方面面"。從煤炭、肥皂到鐵、皮革、書籍,全都被壟斷。結果怎樣?質量下降,價格上漲,有些商品貴了400%!老百姓吃虧,壟斷者和國王分贓。
當年的重商主義就是一群商人勾結權力的游戲。他們打著"富國強兵"的旗號,實際上是為了填滿自己的腰包!
如果你是做撲克牌的壟斷商,你當然希望禁止別人生產撲克牌; 如果你是羊毛行會的,你當然希望禁止棉布進口; 如果你是東印度公司,你當然想要壟斷遠東貿易權。
這幫人打著"國家利益"的旗號,干的卻是滿足私欲的骯臟勾當。
更可悲的是,受害的不只是消費者,還有那些本來有前途的新興產業。英格蘭的紡織業就是典型案例。政府立法限制新城鎮工廠的織布機數量,延長學徒制年限,限制最高工資。目的啥?保護傳統城市那些腐朽無效的行會,打壓鄉村那些創新高效的新興產業。
這些措施如果真的嚴格執行,英國的工業革命早就胎死腹中了。幸好當時英格蘭的市場化程度比法國強,這些政策執行得不夠徹底,才讓創新企業勉強活了下來。
西班牙也是一樣的悲劇。國王通過100條法律,硬生生把紡織業凍結在當時水平,實行卡特爾化。直接導致西班牙紡織業在歐洲市場上喪失競爭力。臥槽,正常人干得出這事?
農業更慘。國王長期和牧羊業行會結盟,以犧牲糧食種植為代價擴展牧場。與此同時,谷物價格不斷上漲,政府卻對谷物設價格上限,還允許地主單方面提高租金。這種雙重擠壓導致大量農場破產,農村人口減少,到16世紀末,卡斯蒂利亞1/3的農田荒廢,還要忍受周期性饑荒,只能靠進口度日。
誰是這場悲劇的贏家?不是普通西班牙人,不是農民,甚至不是牧羊人。贏家只有國王和他身邊那幫權貴蛀蟲。他們用重商主義的口號為自己謀利,卻把整個國家推向深淵。
法國的故事更離譜。政府允許行會控制各行業,確定質量標準,作為交換,行會向王室納稅。到16世紀末,情況變本加厲,1581年,國王命令所有工匠必須加入行會。所謂的"質量標準"其實是限制競爭,抬高價格,禁止低價商品生產和進口。
這幫人連技術創新都扼殺了。17世紀初發明的織布機,當開始用于大眾商品生產時,手工編織者向政府施壓,在1680年成功禁止了織布機用于絲綢以外的產品生產。盡管四年后這個禁令被廢除,但反復無常的政策已經嚴重阻礙了技術創新。
最瘋狂的例子是對待新式紐扣。17世紀90年代,一種按照服裝材料制作的編織紐扣很流行,但手工紐扣生產者不干了,找政府幫忙。政府對新型紐扣的生產、銷售甚至佩戴都征收罰款,還允許行會官員搜查民宅,在街上逮捕那些"戴非法紐扣"的人。你媽的,戴個紐扣都能被抓,這是人間嗎?
對待印花棉布更是變態。1686年徹底禁止進口和國內生產,1700年連穿都不讓穿。政府間諜四處窺視,舉報誰穿了印花棉布。這種迫害持續了近一個世紀,徹底扼殺了法國的棉布印花產業,大量企業家被迫逃往荷蘭和英格蘭。
結果怎樣?法國在工業革命中落后了!盡管16世紀法國人口是英格蘭的6倍,早期工業也很有希望,但它的專制主義和重商主義政策,把這個本可以領先世界的國家拖到了后面。柯爾貝爾吹噓他的政策會讓法國強大,但實際上只是讓少數特權階層暫時富了起來,整個國家的創新和活力卻被扼殺了。
東歐的故事更觸目驚心。重商主義與專制結合,直接導致農奴制復辟。15世紀初,東歐的農民已經獲得了自由,城市和貿易繁榮。但到了16世紀,政府和貴族們看不下去了,再次把農民變成農奴。農民被強迫回到農場,被迫留在那里,還要無償為貴族干活。
波蘭貴族還通過法律限制城市商人活動,對他們征收高額通行費,甚至禁止波蘭商人出口國產商品。這些政策摧毀了波蘭的城市經濟和國內市場。
正如米斯基明說的:"由于自私的貴族的成功籌劃,摧毀了波蘭的經濟發展,以便保護他們自己賺錢的糧食生意,并確保農業勞動的充足供給,讓他們的莊園能夠獲得最大剝削"。
匈牙利也一樣操蛋,只不過他們是在養牛和釀酒上搞這套。貴族提高租金,把租金從貨幣改回實物,農民稅收大增,徭役從一年7天增至60天。同時,貴族獲得了葡萄酒銷售壟斷權和牛出口稅豁免權。這樣,貴族靠壟斷權賺得盆滿缽滿,而普通農民和商人則被榨干了。
重商主義在東歐的結果是啥?不是"富國強兵",而是倒退回封建農奴制,掐死了資本主義萌芽。這些國家因此在之后幾個世紀都落后于西歐,直到20世紀才勉強追上來。
重商主義的第二重災難是嚴重的通貨膨脹和國家債務。
早期國家主要靠稅收,但稅有上限,老百姓交不起了,國王就想出了別的招:鑄幣貶值。但這畢竟是一次性操作,不能持續。
1685年,法國魁北克的總督發明了一種更"高明"的方法:把撲克牌分成四份,每份標上不同面額,用來支付工資和購物。這就是最早的政府紙幣。五年后,馬薩諸塞也搞出了政府紙幣,名為支付士兵薪水。
政府發現這招太好使了,很快就從最初的7000鎊增發到了40000多鎊。紙幣誕生了,通貨膨脹也隨之而來。
英國政府更絕,發明了中央銀行這個復雜機制。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作為半官方機構,它迅速發行了76萬鎊貨幣,大部分用于購買政府債務。不到兩年就因擠兌而無法償付。但英國政府不慌,直接允許銀行"延遲硬幣償付",也就是合法地違約。
這招開創了銀行業的先例:只要銀行因通脹而陷入困境,政府就允許其暫停兌付。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與法國的戰爭期間,英國政府允許銀行延緩兌付達20年之久。
通過這種機制,政府獲得了一種強大工具,可以不斷創造貨幣,為自己的擴張和戰爭提供資金。誰買單?普通民眾??!他們的儲蓄和工資因通脹而不斷貶值。
重商主義的另一個"光輝遺產"是引發了幾個世紀的貿易戰和軍事沖突。
當每個國家都認為貿易是零和游戲,都想出口多進口少,都想保護本國產業打壓別國產業,結果不就是不斷升級的貿易壁壘和報復性關稅,最終演變成武裝沖突嗎?
從1688年到1814年的124年間,英國至少有67年在與法國作戰。這些戰爭背后,無不有重商主義的邏輯:爭奪殖民地、貿易路線、市場份額。普通人在戰爭中死傷無數,而那些鼓吹重商主義的權貴們卻從軍火供應和戰爭債券中賺得盆滿缽滿。
看完歷史,再看當下。
重商主義還魂
2017年以來,美國政府揮舞"301調查"、"232調查"這些大棒,對來自中國、歐盟、日本等地的鋼鐵、鋁制品、太陽能電池板、洗衣機等商品加征高額關稅。還美其名曰"美國優先"、"保護就業"、"維護公平貿易",這不就是重商主義的老調重彈嗎?
川普嚷嚷說,貿易逆差是美國"被占便宜"的證據,必須通過關稅等手段"糾正不公平"。這邏輯聽著像不像三百多年前重商主義大師托馬斯·孟說的:"出口大于進口,國家就會富裕;進口大于出口,國家就會貧窮"?
現實是啥樣的?貿易戰打了好幾年,美國貿易逆差不但沒減少,反而繼續擴大。2018年,美國商品貿易逆差增長到891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到2020年,疫情期間略有收縮,但仍有6781億美元,2021年又飆升到驚人的1.09萬億美元。
為啥貿易戰解決不了貿易逆差?因為貿易逆差的本質不是"不公平貿易",而是國內儲蓄與投資的不平衡。美國人愛消費不愛儲蓄,政府撒錢又不愿加稅,自然要靠借外債,用別國的儲蓄來滿足投資需求。
貿易逆差只是這種經濟不平衡的表現,就像發燒是感冒的癥狀,不是病因。你再怎么物理降溫,不治療感染源,燒還是會反復。
更可笑的是,貿易戰的代價誰來付?當然是美國自己的消費者和企業也要買單。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研究發現,2018年的鋼鐵和鋁關稅導致美國企業每保住一個工作崗位,就要付出90萬美元的代價。哥倫比亞大學等研究機構表明,僅2018年,關稅戰就讓美國人損失了71億美元。摩根大通估計,關稅使每個美國家庭每年平均多支出1000美元。
如今,美國政府不斷推出"芯片禁令"、限制對華投資等一系列措施,繼續加碼這種重商主義政策。
哥倫比亞大學的杰弗里·薩克斯曾抨擊說:"美國的經濟戰略已經從全球化轉向了封閉。這種封閉戰略,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地緣政治上看,都不可行且充滿風險。"
回到開始的問題,重商主義為啥像小強一樣打不死?
因為它始終是權力的幫兇和同謀!無論是17世紀的法國國王,還是21世紀的美國政府,重商主義都是權力用來擴張和鞏固自身的工具。
這種"死而不僵"的頑強,跟人類集體健忘有關。每次經濟危機或社會動蕩,總有人懷念"強國家",渴望政府出手干預一切。重商主義正好提供了一套看似合理的理論,讓政府可以名正言順地插手經濟,讓商人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保護,讓普通人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限制。
當然,重商主義的復活,也跟它天生的"民粹基因"有關。"我們被占便宜了"、"外國人搶了我們的工作"、"貿易赤字是國家恥辱"......這些口號簡單直白,容易煽動情緒,特別適合政治動員。相比之下,自由貿易的好處往往是分散的、長期的、不那么直觀的,很難形成強大的政治支持。
說白了,重商主義就是一種政治投機的經濟理論,適合短視的政客,不適合長遠的國家發展。
重商主義的當代表現就是各種產業保護主義。各國政府都愛扶持"戰略產業"、"未來產業",給予補貼、稅收優惠和市場保護。聽上去很美是吧?"培育本國產業"、"趕超發達國家",多么高大上。
但歷史早已證明,由政府挑選"贏家",往往導致資源錯配、效率低下和腐敗蔓延。就像當年法國政府扶持的奢侈品產業,表面光鮮,卻阻礙了更有活力的大眾消費品行業的發展。現在各國大力補貼的某些"新興產業",同樣面臨產能過剩、效率低下的困境。
更諷刺的是,那些最早拋棄重商主義、實行經濟自由化的國家,如今卻成了新一輪重商主義的急先鋒。這就像歷史倒車:當發展中國家擁抱市場、推動改革時,發達國家反而開始懷疑市場、加強干預。
面對重商主義復活,經濟學家們的聲音越來越小,政治人物的嗓門卻越來越大。曾經,經濟政策討論是基于數據和理論的理性辯論;現在卻變成了情緒宣泄和身份政治的角斗場。重商主義不必證明自己有效,只需煽動足夠民族情緒;自由貿易不僅要證明自己的優越性,還要應付各種政治污名化。
我查了一下美國對華貿易戰的經濟學家態度,結果很嚇人:90%以上的主流經濟學家認為關稅戰有害,會損害美國經濟。但這些專業意見在政治話語中幾乎沒市場。反而是那些喊"我們被中國/墨西哥/德國占便宜了"的言論,獲得了更多關注和支持。
美國人的視野因此越來越窄:談貿易只談逆差,不談全球價值鏈;談產業只談保護,不談創新和效率;談經濟只談國家實力,不談民眾福祉。
美國這些政客將會進入了一個怪圈:因為害怕,所以關閉;因為關閉,所以落后;因為落后,所以更害怕。
真的對自己的制度有信心,打開國門啊,讓所有企業去競爭啊。
結論
總結一下,重商主義為啥這么受政客喜歡?
一是給政府擴權提供了"正當性";二是能為特定利益集團撈好處;三是能在短期內制造"繁榮假象",滿足政治需求。
但這些都是政治上的"優勢",不是經濟合理性。重商主義政策可能在短期內刺激某些產業,增加就業,贏得選票,但從長遠看,它扭曲市場信號,降低經濟效率,阻礙真正的創新和增長。
哈耶克早就警告說,政府干預經濟的"知識問題"是無法克服的:中央計劃者永遠無法獲取和處理足夠信息,做出比市場參與者更好的決策。
重商主義正犯了這個錯:它假設政府知道哪些產業該發展,哪些技術有前途,哪些貿易是公平的。但現實是,這種"自上而下"的決策往往陷入信息不足、視野有限的困境。
這不就是今天嗎?真正了解全球產業鏈復雜性的專家很少發聲;政府官員和媒體只知道片面統計數據;普通民眾則被各種簡化口號左右。在這種環境下,重商主義政策很容易被包裝成"國家利益"而獲得支持。
更危險的是,重商主義往往與民族主義、民粹主義聯手,形成一套強大的政治敘事。"保護本國產業"、"抵制外國競爭"、"維護國家榮譽"......這些口號一旦與民族情感掛鉤,就很難用理性討論來反駁。
今天的貿易保護主義不再以經濟效率為論據,而是扯什么"國家安全"、"供應鏈韌性"等難以量化和驗證的概念。這種論述上的轉變,使得重商主義更難被經濟學批判所動搖。
重商主義承諾國家強大,卻帶來經濟扭曲;
它宣揚保護就業,卻導致整體就業減少;
它標榜保護本國產業,卻讓消費者付出更高成本;
它聲稱糾正不公平,卻創造新的不公平。
更諷刺的是,大力推行重商主義政策的美國,恰恰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沒有國際分工和全球市場,它們今天的繁榮將無從談起。一邊享受全球化好處,一邊拆解支撐全球化的制度和規則,這不是自掘墳墓嗎?
重商主義之所以被一致反對,是因為它違背了經濟學最基本原理:自愿交換創造價值;專業化提高效率;競爭促進創新;市場價格傳遞信息。這些不是意識形態,而是建立在邏輯分析上的科學認識。
歷史證明,真正強大的國家,往往是那些拋棄重商主義、擁抱開放的國家。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這靠的不是重商主義保護,而是科技創新、產權保護和相對開放的貿易環境。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趕超英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盡管有高關稅時期,但美國崛起的關鍵是國內市場整合、規模經濟、創新創業和人力資本積累,而非簡單貿易保護。
二戰后,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亞經濟體實現高速增長。他們確實用了一些產業政策,但成功核心在于教育投資、出口導向和逐步開放,而不是封閉保護。更重要的是,這些干預是有時限的,目標是培育能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企業,不是永久依賴保護。
中國的改革開放更證明:脫離閉關自守,融入全球分工,才能經濟騰飛。1978年到2018年,中國GDP年均增長9.5%,創造了人類歷史最大規模的減貧奇跡。這成功正是建立在對重商主義邏輯的突破上:不再把貿易視為零和游戲,而是互利共贏的機會。
反觀那些長期奉行重商主義的國家,如17世紀西班牙、18世紀法國、20世紀拉美國家,都陷入了經濟停滯、通脹和社會動蕩的惡性循環。保護主義不僅沒培育出強大的產業,反而助長了尋租和腐敗,最終損害了國家整體競爭力。
所以,當有人再次鼓吹重商主義時,我們必須保持警惕:歷史教訓已經夠清楚了,走回頭路只會重蹈覆轍。真正的富國之道不在筑墻自保,而在創新開放;不在零和博弈,而在合作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