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變成夜間門診,誰應該為此負責?丁香園的一位網友就此議題在社區內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經常看到急診變成夜間門診的報道。大概意思是:原本不是很緊急的病人,因為白天需要上班和社交,經常等深夜了才來到醫院看病。這些患者中,有癥狀輕微的:感冒、流鼻涕,也有長時間腿疼、腰疼的,都來看急診,以為急診看病快。
對此現象的產生,我認為病人的原因占一方面,醫生的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對于把急診當做方便門診的病人,首先是掛號處不給于辨別,然后是急診的分診護士,沒有一個能堅持原則,而是來者不拒。(在基層,大城市的著名三甲還是好一點)
到急診醫生這里,也是一樣,大部分都認為:來都來了,就給他看看吧。有個別的醫生堅持原則,可能還會被拒絕的病人投訴。長期以往,于是,急診就變成夜間門診了。大家覺得呢?
對于這樣的觀點,很多同行并不“買賬”。
“我拒絕一個人的時間,早已結束診療了。”
“一般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負責分診的護士都會告訴患者:非急診,醫生有權拒診;掛號條上也會有。投訴到衛健委也是非急診患者,急診醫生有權拒診。周六上午有半天門診,那個時間就是就給周一到周五上班上學的人準備的。”
有站友認為醫生不應為此現象負責,也有站友直言:醫院的規則制定和執行不到位才導致了現狀。
分秒必爭的急診科,成了最無秩序的醫院科室,到底是誰的責任?
現實中很多人,明明不是急病、重癥,卻非要在夜間來醫院,并且還十分理直氣壯。
我國急診的功能不僅僅是處理危急重癥,它的“方便快捷”,深受國人喜愛。比如上班族,白天不能請假沒有時間就診,不管什么病,只能夜間看病的情況,比如只是開藥、甚至夜間來開病假條等等。
你占用的資源,可能正是別人的生命。
急診科是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場所,承擔著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不間斷的緊急醫療救助任務。
近幾年,大型三甲醫院急診量逐年增長。根據北京市醫管局統計的數據顯示:
增長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非急診患者占用了急診資源,造成急診就醫人數攀升、環境擁擠。
急診就像高速路上的應急車道,被搶時間的私家車占用,當真的出現緊急狀況時,這條生命之路可能已經被堵死。
還急診科一個規范的診療秩序,關系著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利益。同樣,遵守急診秩序,是為別人,也是為自己留出一條生命通道。
急診真的不是夜間門診!是為急危重癥病人診療的地方,面對著急診科里烏央烏央等候就診的人群,但是真正達到“急”的標準的又有多少人呢?
△電視劇《急診科醫生》里面這段對話,你熟悉嗎?
浪費急救資源,你我都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相信我們在急診看病都有“被拒”的經歷,這種經歷看似不近人情,但這并非是急診醫務人員的冷漠,反而是對患者負責任的表現。如果醫院的急診對患者不設門檻、來者不拒,表面上看是對患者的一種尊重,實際上隱患重重。急診的接診能力畢竟有限,接診范圍過寬,病員源源不斷的涌入,終有飽和的一刻。
到那時,醫務人員應接不暇,就診環境雜亂不堪,急診的服務和救治強度都會下降,不安全因素隨之增多,一方面造成來診患者的不滿,引發醫患糾紛,另一方面是急診資源被濫用,造成原本緊缺的急診資源更加緊張,以致面對一個真正有危險的病人時,醫生往往拿不出更多的精力來應對。非急癥患者掛急診,占用急救資源,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在急診看病,無非一個“急”字,病情危急,醫生護士急,家屬也急。這些“急”字當先的患者和家屬,多等一秒鐘都像在受酷刑。但這個時候的搶救大廳,卻擠滿了肚子疼、腰疼、輕微擦傷甚至只是來買藥的患者,醫生護士被一個個感冒、輕度吐瀉的患者層層圍住,抽不開身,他們想“急”,卻無奈地急不起來。設備、場地、人力等等資源都被非急癥患者占用了,那么急癥患者何去何從?
急診科的醫護一身絕技卻無處施展,這是非常讓大家無奈心寒的。急診的醫生是救急原則,不同于專科門診醫生的治病原則,沒有先來后到。
哪些群體需要看急診?
一些來勢急、病情重、較危險, 急需醫院給予診斷和治療的病人。通常包括以下幾類:
1、急性發熱性疾病
2、嚴重喘息、呼吸困難、昏迷患者
3、各種急性出血、各種急性炎癥造成痛苦者
4、嚴重高血壓或血壓劇烈波動者;高血壓腦病、腦血管意外患者
5、急性泌尿道疾患、尿閉、血尿、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
6、急腹癥患者
7、癲癇發作、休克患者
8、急性外傷、燒傷、中毒、意外事故
9、其他危急病情
掛急診號時,病人應先到急診室預檢臺讓護士預檢,經同意方可根據預檢臺護士分診的要求去相應科室急診。
哪些群體不適宜去看急診?
各種醫院不立即給予診斷和治療,也不會出現危險,甚至不會加重病情的病人。 通常包括以下幾類:
1、各種慢性病,不是急性發作的
2、不伴皮膚以外癥狀的皮疹
3、輕中度的嘔吐腹瀉,沒有脫水表現的
4、普通感冒
5、輕微外傷
6、嫌門診掛號麻煩;上班時間不看病,非要等到晚上才來的
7、其他不危急病情
醫客說
將急救資源還給急診患者 為他人,更為了我們自己!
在急救的這條道路上 還需要各方一起努力!
【責編】醫客君
【文章來源】急診醫學資訊、丁香園社區等
【圖片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微信:xxxfff0518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感謝您對醫客的支持!
【投稿郵箱】yike@touchealth.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