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變法失敗之后,被抓了起來,譚嗣同的大官父親為何不救他?里面的緣因,可歸結為三點:
不敢救、不能救以及不想救。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官居正二品,是湖北巡撫。
這官位看似顯赫,尋常情況下,即便譚嗣同犯下大錯,譚繼洵憑借自身權勢,也有信心將兒子救出困境。
然而,此次譚嗣同所闖下的禍事,堪稱驚天動地,他竟然直接謀劃對慈禧太后下手。
譚嗣同找到袁世凱,企圖說服他軟禁慈禧。此等行徑,無疑是謀逆大罪,而譚嗣同更是謀逆的首要人物,按律當誅九族。
在這般嚴峻局勢下,譚繼洵哪里還敢營救譚嗣同,稍有不慎,全家性命都將不保。
再者,戊戌六君子中并非只有譚嗣同背景深厚。
楊銳是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得意門生,張之洞在京城設有公開的 “坐京”,類似于駐京辦公室。
林旭的妻子沈鵲應,其祖父沈葆楨曾任兩江總督、太子太保,而沈葆楨的祖父正是大名鼎鼎的林則徐。
就連林旭的岳父,官階也至河南布政使,為從二品大員。張之洞為營救楊銳,動用各種人脈關系,聯絡榮祿、盛宣懷等諸多軍機大臣,最終仍功虧一簣。
相比之下,譚繼洵即便權勢不小,又怎能與張之洞、沈葆楨等人相提并論?這便是不敢救的緣由。
從不能救的角度來看,慈禧處決這六人時行動極為迅速,全然未遵循正常程序。
9 月 24 日將人抓捕,僅僅四天后的 28 日,便將他們押赴菜市口問斬。張之洞為救楊銳,多方奔走斡旋,眼看即將成功,卻沒料到慈禧于 28 日突然下旨,要求即刻行刑。
張之洞得知消息后大驚失色,趕忙發電報詢問刑部的同僚,想了解這些人在刑部究竟經歷了什么,為何如此倉促行刑,連基本程序都不顧了。
戊戌六君子中的劉光第,在刑部任職多年,堪稱資深法官。
臨刑前,他質問監斬官:按照祖制,即便強盜臨刑喊冤,也應當重新審理,為何到了我們這里卻不行?我們這些人不足惜,可祖宗定下的規矩該如何處置?
慈禧之所以急于行刑,正是因為六君子背后的勢力太過龐大。楊銳是張之洞的人,譚嗣同是湖北巡撫之子,林旭曾是兩江總督劉坤一的幕僚。
如此眾多的大佬在背后支持,一旦拖延,恐怕就難以將他們斬草除根。所以,慈禧采用 “生米煮成熟飯” 的策略,迅速行刑。
待諸位大佬反應過來,人已身死,木已成舟,無力回天。
至于不想救,這與譚嗣同和譚繼洵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場有關。譚嗣同是堅定的維新派,而譚繼洵卻是守舊派的代表,父子二人的觀念可謂天差地別。
并且,譚嗣同本有逃生的機會,康有為、梁啟超都成功出逃,他又怎會沒有機會?他之所以選擇留下,原因有二。
其一,梁啟超勸他逃走時,他表示:“吾父服官湖北,安能背棄而行?吾志在必死?!?/strong>
意思是,自己若逃走,父親該如何是好?他不能為了自身安危而置父親于不顧。
其二,譚嗣同認為:“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慈禧 9 月 21 日下令抓人,直到 9 月 24 日才捕獲譚嗣同。
在這期間,譚嗣同一直待在會館,未曾離開。別的官二代大多坑爹,譚嗣同卻是一心保爹。
他徹夜模仿父親譚繼洵的筆跡,寫下七封痛罵自己大逆不道的信件,試圖以這種方式表明與父親斷絕父子關系,從而保護父親和家人周全,足見其拳拳孝心。
譚嗣同雖身死,但他的思想卻得以傳承。他有兩位學生,分別是楊昌濟和蔡鍔。蔡鍔之后又有學生朱德,楊昌濟的學生則是毛主席。正如所言: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strong>
譚嗣同以自己的犧牲,詮釋了偉大的精神,他的事跡和精神將永載史冊,流芳千古。
譚繼洵后來為譚嗣同寫下一副挽聯:
“謠遍萬國九州,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萬世,不得而知。”
譚嗣同能避而不避,可走卻不走,他的舍生取義,彰顯了千秋大義,值得萬古流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