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郝偉承認花260萬買通顧超,山東球迷的心跳比點球大戰還刺激——這頂“假球冠軍”的帽子真要扣到魯能頭上?但名記李璇一紙“個人行為論”,愣是把泰山隊從降級邊緣拽了回來。這場判決書引發的連鎖反應,活脫脫上演了足壇版《金蟬脫殼》。
2020年足協杯決賽的骯臟交易浮出水面:郝偉通過中間人砸260萬買通顧超,成就魯能捧杯。但這筆錢既沒走俱樂部賬戶,也沒開發票,成了游離在財報外的幽靈資金。最絕的是郝偉的“人情償還論”——把中間人矯喆塞進教練組,就抵了260萬債務。這波操作,連《會計刺客》編劇都直呼內行。
中國足協的處罰機制突然化身精算師:只有當假球資金流進俱樂部賬戶,才算組織犯罪。郝偉們自掏腰包(或簽陰陽合同)的操作,完美繞過監管雷達。這套“個人行為防火墻”,讓魯能、申花等豪門在反腐風暴中穩如泰山——畢竟哪個老板會傻到用對公賬戶打假球?
唯一被點名的遼足假球案,因俱樂部解散成了完美替罪羊。當年1300萬保級費明晃晃走母公司賬戶,如今卻隨著球隊注銷成了無頭公案。這套“死無對證”的免責機制,看得活著的俱樂部直拍大腿:早知今日,當年就該多注冊幾個殼公司!
從金敬道到郝偉,球員教練接連落馬,俱樂部卻集體隱身。這不禁讓人想起《讓子彈飛》的經典臺詞:“錢進了腰包,事就成了生意!”當個人淪為背鍋俠,真正的既得利益集團仍在包廂里喝著紅酒看戲。
年輕球員看著前輩們“假球-暴富-入獄”的標準化流程,價值觀遭受核打擊。當顧超們一場放水能賺幾年工資,誰還苦練撲救?這套地下經濟學,正在批量生產“高薪臨時工”,而不是職業運動員。
中國足協的處罰邏輯,堪比菜市場“死魚才罰”的潛規則——只要俱樂部這尾魚還在撲騰,就能繼續在渾水里撒歡。郝偉案的判決,非但沒成為凈化足壇的消毒劑,反成了投機者的操作指南。或許下次假球案曝光時,涉事方會貼心備注:“本交易純屬個人行為,與俱樂部無關。”畢竟在這片魔幻的綠茵場上,連恥辱都能外包。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