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交流不迷路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高考制度也在與時俱進。最近,新疆公布了《2027年擬在新疆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正式宣布從2024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開始,全面推行“3+1+2”新高考模式。
這標志著除了西藏外,大陸所有省市區均已正式啟動“文理不分科”的新高考改革,傳統的“非文則理”模式即將成為歷史。
那么,為什么過去會沿襲文理分科的制度長達數十年呢?
其實,文理分科的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他在1776年的《國富論》中提出了“勞動分工對提升生產效率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這一理論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就是讓學生專注于文科或理科,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
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時,前蘇聯正在采用這種模式,因此我國也借鑒了文理分科的方式來選拔人才,提升社會分工效率。
在早期,文理分科確實帶來了一些好處,比如緩解了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便于教學和班級管理,減輕了學生的課業壓力。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單一的教育模式也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最明顯的就是,一些學生因為過早地選擇了文科或理科,而限制了自己的未來發展。
例如,一個既擅長化學又熱愛歷史的學生,可能因為文理分科的限制,只能選擇其中一門學科,從而失去了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機會。這種單一的教育模式,也讓學生在進入社會后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
其實,早在2014年,國務院就頒布了相關文件,宣布取消文理分科。浙江、上海作為首批試點省市,率先開始了高考改革的探索。此后,高考改革政策逐步從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推進,具體實施細則也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優化。那么,新高考改革究竟“新”在哪里呢?
從具體實施方法來看,目前全國大多數省份在改革后都采用了“3+1+2”模式。其中,“3”指的是全國統一高考科目的語文、數學、外語;“1”是“首選科目”,要求學生從物理、歷史兩門科目中選擇一門;“2”是“再選科目”,要求學生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四門科目中選擇兩門。
相比過去只能從“物化生”或“政史地”兩種組合中選擇的模式,新高考模式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組合,極大地增加了學生選科的自由度,也為學生未來的專業選擇、職業規劃乃至人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但你可能會問,如果我想同時選擇物理和歷史怎么辦呢?很遺憾,目前大多數省份的高考模式還不允許這種選擇。不過,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東、海南這六個前兩批改革省市的學生可以選擇“3+3”模式,即在語數外三個必選科目之外,其他三科可以自由選擇。從完全自由的“3+3”模式過渡到有一定限制的“3+1+2”模式,其實是有其原因的。
有選擇的地方就有博弈,有博弈的地方就有功利。在前兩輪改革中,一些家長和老師把學科選擇當作改變學生命運的籌碼,研究哪種學科組合更容易拿高分,從而導致物理、化學這些較難的學科被冷落。
為了避免這種“鉆空子”的現象,教育部在后來推行的“3+1+2”模式中,將物理、歷史作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的基礎性學科,列為二選一的強制首選科目,這是一種科目保障機制。
此外,為了緩解高考制度長期以來導致的“唯分數論”的功利性,新高考改革在分數計算方式上采用了“等級賦分”。例如,前1%的考生成績會被賦予相同的滿分,這類似于歐美教育中對表現最優異的學生一視同仁地評為“A+”等級,從而減輕了過去分數排名競爭的壓力。
盡管新高考改革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一些爭議,比如更多的選擇空間可能給那些掌握信息差的家長更多的“操作”空間,但這些并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
不過,文理不分科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阻擋。未來的教育,將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成長,而新高考改革正是這一趨勢的重要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