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葬禮是一件大事,其中抬棺環節更是充滿了諸多規矩和禁忌。
前段時間,村里的李大爺去世了。當時就是邀請我哥哥回去幫忙抬棺的。但是后來我父親又把我叫回去了,說我哥哥不適合抬棺。當時我就迷惑了,這又是為什么呢?
父親跟我說,抬棺是有一些規矩的,并不是所有人適合抬棺的。其中在不少地區,就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沒結婚的人不能抬棺。同時還有三類人也被排除在抬棺者之外。這些講究背后,既有傳統觀念的影響,也有現實因素的考量。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1)為何未婚者不宜抬棺?
在我的家鄉這邊就是如此,以前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記得我第一次抬棺的時候,就是快30歲了。
因為我結婚比較晚,之前遇到村里老人去世了,要抬棺了都是找我哥哥去。
在我們這里的習俗就是,沒有結婚的人不能抬棺,不管他多大年紀了,都是要結婚后才能抬棺的。如果是結婚后不久就被邀請去抬棺,主家是要給抬棺人一個大紅包的。
古人忌諱這一點,其實也是有一些原因的。首先是在古代結婚普遍都是比較早的,很多都是十幾歲就結婚了。
而婚姻在傳統觀念中標志著一個人真正成年,開始承擔家庭和社會責任。已婚者經歷了婚姻的洗禮,心智更加成熟,在處理事情時往往更穩重、更有擔當。
讓已婚者參與抬棺,也是希望他們能憑借自身的穩重和責任感,順利完成這一重要任務,保障逝者體面地走完最后一程。
其次,在農村傳統觀念里,未婚的年輕人,尤其是男性,通常被認為心高氣傲、戾氣重,缺乏沉穩和責任感。
而抬棺是對體力、耐力和精神集中力的考驗,需要抬棺人具備沉穩的心態和高度的責任感,才能保證整個過程順利進行。
未婚年輕人可能因為經驗不足、情緒管理能力較弱,在面對沉重且嚴肅的抬棺任務時,容易出現失誤。
比如步伐不穩、動作不協調,甚至可能因承受不住壓力而中途放棄,這不僅是對逝者的不尊重,還可能破壞葬禮的莊重氛圍,影響整個送葬流程。
還有一種說法則是在過去,抬棺也是比較危險的。因為很多都是安葬在深山老林里面,不僅路不好走,而且還比較的遙遠,再加上棺材又比較重,就是怕發生什么意外。
(2)還有這三類人也不能抬棺。
第一是直系親屬。
直系親屬是與逝者關系最親密的人,在葬禮上,他們承擔著扶靈、在棺材前帶路、哭喪等重要職責。
送葬途中,還需反復舉行隆重的告別儀式,身心俱疲,情緒波動極大,很難再承擔抬棺這種高強度的體力勞動。
從情感角度出發,讓沉浸在悲痛中的直系親屬去抬棺,也不符合人情常理,容易引發意外或加重他們的痛苦。
第二,年滿60歲的老人。
60歲在農村通常被視為步入老年階段,老年人身體機能逐漸衰退,體力和耐力大不如前。
抬棺是重體力活,需要抬棺人具備較強的身體素質和體力,以應對可能遇到的各種路況和突發情況,如崎嶇的山路、狹窄的小道等。
讓60歲以上的老人參與抬棺,不僅可能導致他們自身受傷,還可能影響抬棺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所以從安全角度考慮,一般不會讓他們參與。
第三,與逝者生肖相沖的人。
在農村傳統觀念中,生肖相沖被認為會帶來不祥之氣,影響逝者的安息和后人的運勢。
這種觀念源于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世間萬物皆由陰陽五行構成,生肖之間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
雖然從科學角度看,生肖與抬棺并無直接關聯,但在一些農村地區,人們對這種說法非常敬畏,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不祥之事,在挑選抬棺人時,會特意避開與逝者生肖相沖的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年輕人開始用科學的思維看待這些傳統習俗,對其中一些缺乏科學依據的內容持保留態度。
在一些地區,由于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村里缺乏合適的已婚男性來抬棺,未婚年輕人也會被邀請參與。
這一現象體現了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的適應性變化,也反映出人們在尊重傳統的同時,開始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農村抬棺的這些禁忌和講究,是傳統喪葬文化的一部分,承載著人們對逝者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家族運勢的期盼。
當然了,這也要看地區,不同的地方習俗不同。你家鄉有這樣的不成文的規矩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