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當北方的天空被春風染成淡藍色的時候,北京城里大大小小的柏樹就開始集中散播花粉,不但會在空中形成濃厚的云霧,有時候甚至能把太陽都給遮住。但更要命的是,很多花粉過敏的朋友在這段日子里,每一天都痛苦到不敢睜眼、不能呼吸、難以入睡。那么北京城里這些惹禍的柏樹,我們能不能一砍了之,換成其他品種呢?
大家好,我是李旭
每年春分前后,平常默默無聲、歲月靜好的柏樹,就會變身成為很多人眼中的壞孩子,它們會悄悄釋放出億萬顆“過敏炸彈”,讓人噴嚏連天、淚流滿面。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三月的柏樹,就會發現枝頭掛滿黃褐色的小顆粒,像是撒了一層咖喱粉。這其實是柏樹雄花的“花粉工廠”,每株成年柏樹每年能生產上億粒花粉。為了在干燥的北方春天搶占繁衍先機,它們進化出了精明的生存策略:把花粉設計得又輕又小(直徑僅頭發絲的三分之一),然后就能像蒲公英的種子那樣乘風旅行。這種“風媒傳粉”的本領,讓柏樹無需昆蟲幫忙就能把花粉播撒到幾公里外。
但這種繁衍方式,卻會給人類帶來天大的麻煩。春季的干燥空氣和頻繁的西北風,讓這些微型顆粒形成肉眼看不見的“花粉云”。氣象數據顯示,3月北京的平均風速可達2.5米/秒,足夠把國貿的柏樹花粉送到五環外。當每千平方毫米漂浮的花粉顆粒超過800-1000粒的時候,對花粉過敏的人,免疫系統就已經開始拉響警報。
在中國北方,花粉過敏的人可以占到過敏性鼻炎患者的一半,這個比例比南方要更高的。原因就在于北方更干燥,花粉很容易從花粉囊里跑出來,加上北方少雨多風,花粉就更容易長時間的飄散在空中。拿北京舉例,北京的常住人口大概是2000多萬人,過敏性鼻炎患病率比全國的數字更高,大約達到了20%,其中花粉過敏的人群至少有200萬。
有不少朋友都會以為春天的花粉過敏,和杏花桃花梨花的關系最密切,但實際上這些漂亮的花都屬于蟲媒花,他們主要靠漂亮的花瓣吸引昆蟲幫忙傳粉,所以跟我們人類之間干系不大。真正會讓我們過敏的其實是榆樹,柏樹,楊樹,柳樹,還有梧桐樹這些風媒傳粉的大樹。
在春天剛開始的時候,榆樹最先散播花粉,但是數量不多,每千平方毫米只有幾十粒花粉。但等到柏樹加入之后,這個數字立馬就會飆升到2000以上。2024年春天,北京市區花粉濃度最高的一天是3月23日,當天城區花粉濃度達到了7792粒/千平方毫米。其中,柏樹花粉數量接近一半,已經到了3854粒/千平方毫米,遠遠超過榆樹和楊樹花粉濃度之和。所以對于北京春天而言,花粉過敏最大的罪魁禍首肯定是柏樹。
那么既然每到春天柏樹會給大家添這么多的麻煩,我們可不可以把這些柏樹全部砍了換成其他的樹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暫時不行。
在城市園林工程里,圓柏最大的競爭優勢,是它四季常綠。而為了保證城市最基本的綠化要求,北方城市的常綠樹需要占1/3~1/4.。北方能選擇的常綠樹,主要有圓柏、油松、白皮松、雪松、華山松、云杉等等。其中圓柏屬于北京的鄉土樹種,在冬季光禿禿的北方,始終能保持一團毛茸茸的綠色,對園林景觀的空間感非常重要——它們能分隔視線,在有限的園林面積中,起到步移景移的效果。在公園和小區里,設計師們總會在西北角多種一些以圓柏為首的常綠樹——因為北京冬天的西北風最強勁,要用它們來擋風。
此外,圓柏的生態價值也比我們預想中更重要,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的鳥類研究者們做過統計,在冬季,鳥類食物短缺,圓柏的果實不大,掛果數量又多,是鳥類非常鐘意的越冬堅果;到了夜里,城市中的野生鳥類喜歡在能阻擋空氣流動、保溫性好的植物上棲息,北京公園里吸引夜棲鳥類物種最多的樹,還是圓柏。而且現有柏樹的數量巨大,一口氣全部更換,需要付出的經濟代價非常高昂。所以現階段只能夠一邊通過噴灑水霧 “人工降雨”,局部降低花粉濃度。同時啟動“降敏綠化”工程,用銀杏、白蠟這些不容易引發過敏的樹種替換掉部分柏樹。但實際上園林綠化中,每種樹都有缺點。比如說楊樹柳樹的飛絮。梧桐樹的毛球。銀杏樹落在地上奇臭無比的白果。無論換了哪一種,都有可能引來新的煩心事。
不過好消息在于科學家們已經開始動手嘗試用基因編輯技術去關閉柏樹的部分基因,一方面讓它的花粉產量變低,另一方面讓花粉里會讓我們過敏的成分盡量減少。
真的非常期待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能用“科技版”的柏樹去守衛北京的春天。
你還對哪些春天的植物感興趣?歡迎點贊關注,然后留言告訴我。
我是李旭,陪你解讀科學奧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