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管善建
3月22日,周六,時令上春分剛過,天氣晴得極好,這又是春光明媚、陽光燦爛的一天!
兒子單位工會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親子活動,允許家屬付費參與。于是,我們一家三代六口欣然前往,開啟了充滿期待的鄉村之旅。
此行目的地是鶴山市雙合鎮的大坪村,這里也是兒子單位“百千萬”工程的結對單位。近年來,大坪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兒子單位也派員掛職,助力鄉村發展。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親子互動,更是城市與鄉村的一次親密接觸。
扎稻草人:童趣與鄉情的交融
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扎稻草人。稻草人在鄉間田野中常見,用來驅趕雀鳥,保護莊稼。指導老師為孩子們分發了材料,并簡單示范后,便讓孩子們自由發揮。孫子興致勃勃地動手制作,雖然手法略顯稚嫩,但那份專注與熱情讓人忍俊不禁。
扎完稻草人,拍完大合照,自由活動一會,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于是一眾人有說有笑地步行前往就餐地點。
午餐時光:地道的鄉村風味
來到村部一樓大廳,近二十張大圓桌整齊擺放,近兩百人座無虛席,人聲鼎沸,歡聲笑語不斷。
午餐的菜肴極具鄉村特色:泥焗雞是每桌的標配,剛出爐的雞肉熱氣騰騰,肉質鮮嫩,戴上薄膜手套直接用手撕著吃。每桌雖然派了兩只,但也很快吃完,只剩下雞骨架。
南瓜蒸肉餅也讓人印象深刻,青皮南瓜出乎意料地粉糯,連皮都別有風味,同桌的幾位家長連連稱贊,說從未吃過如此美味的南瓜;還有一大盤青菜,當天從村中菜地采摘而來,新鮮爽嫩,讓人回味無窮。
制作艾糍:傳統手藝的傳承
午飯過后,稍作休息,便開始了制作艾糍的環節。糯米粉用新鮮艾葉汁加入水和成面團,泛著淡淡的青色,散發出艾草的清香。工作人員將面團分成小塊,孩子們則分頭負責,各自包餡。餡料是磨碎的花生米,粉末狀與小碎粒混合,咬一口既有粉糯感,又嚼出脆脆香。
孩子們在玩中做,做中玩,雖然包出的艾糍形狀各異,餡料有多有少,但大家都樂此不疲,直到面團全部用完。看著孩子們認真的模樣,不禁讓人感嘆:傳統美食手藝的傳承,正是從這樣的點滴中開始。
包好的艾糍,工作人員收起來,蒸熟后再分給大家品賞。
秧田捉泥鰍:鄉村野趣的體驗
包完艾糍,接下來的重頭戲是秧田捉泥鰍,這是孫子最期待的環節。此前,他曾在某蔬菜肉食店門口玩過捉泥鰍,但那只是用網兜從水池中撈起,再倒回去,循環往復。而這次,是赤腳下到泥田中,親手捕捉泥鰍,體驗真正的鄉村野趣。
由于下午陽光太強勁,怕小孫女禁不起太陽曬,我和妻子就沒有帶孫女一起去秧田。但從兒媳拍的照片可以看出,孫子在泥田中玩得不亦樂乎,滿臉興奮與滿足。
千鶴戀竹:竹林幽靜的邂逅
與此同時,我和妻子抱著小孫女緩步來到村部附近的“千鶴戀竹”景區,欣賞那片一望無際的竹林。這里竹林茂密,陽光透過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微風拂過,竹枝輕搖,鳥鳴竹梢,春光正好。
參加活動的整個團隊,只有我們這個“三人小分隊”探尋并欣賞了此處佳景,也算是計劃之外的小驚喜吧。
炒米花與機械打米:鄉村生活的縮影
活動的最后,還有炒米花和機器加工大米的環節。糯谷在滾燙的鐵鍋中翻炒后爆出米花,孩子們歡呼雀躍;金燦燦的谷粒從機器一端進入,白花花的米粒立即在另一端流出,整個過程讓孩子們感到新奇不已。
大坪村雖只有百余年的歷史,但近年來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不斷探索,鄉村旅游逐漸成為其發展的新方向。像這樣的親子活動,不僅為城市家庭提供了親近自然的機會,也為鄉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夕陽西下,我們乘著余暉踏上歸途。一路上,全家人回味這一天的歡樂時光,心中滿是收獲與滿足。
這次親子活動,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鄉村的淳樸與美好,也讓孩子們在自然中學會了動手與探索。大坪村的鄉村振興之路,正如這春日陽光般溫暖而充滿希望。
后記:
鄉村,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文化的根脈。
通過本次這樣的親子活動,我們看到了鄉村的潛力與未來,也看到了城市與鄉村融合的無限可能。愿這樣的親子活動越來越多,愿鄉村振興的畫卷越來越美。
寫于 2025年3月23日 周日
☆ 本文作者簡介:管善建,籍貫湖北麻城。某合資企業管理人員,江門市政協委員。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