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計劃對中國制造的船舶征收停靠費,此舉引發了加勒比地區國家的擔憂。
據環球時報援引圭亞媒體報道,加勒比共同體成員領導人日前在一場緊急線上會議中討論了這一問題。圭亞那總統阿里表示,美國這一舉措將對進入該地區的商品成本和運輸成本產生影響,地區國家將在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訪問期間提出這一問題。
圖為圭亞那總統阿里(資料圖)
魯比奧將于本周開始正式訪問加勒比地區,行程包括圭亞那、牙買加和蘇里南。
據此前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在起草一項旨在重振美國造船業的行政令,計劃對所有停靠美國港口的在中國建造或有懸掛中國國旗船舶的船隊收取停靠費用,最高可達150萬美元。
特朗普還將敦促盟友采取類似措施,否則將發起制裁。
這項行政令源自日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的提議,該部門于去年4月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不公平經濟行為”發起了301調查,并將于3月24日至26日就收費問題舉行公開聽證會。
圭亞那總統阿里日前表示,這將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圭亞那等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產生不利影響,蘇里南在2027年開始海上石油生產后也會受到影響。
阿里說:“地區私營部門組織已向領導人們展示了他們認為會發生的問題,并希望政府首腦就一些領域與美國進一步討論。”
據報道,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以及圭亞那收集油氣的油輪經常直接駛往美國,運送石油和天然氣部門物資的貨船也會停靠在美國港口。
此前,多家美國主要出口商和運輸供應商都曾表示,擬議的港口費導致向國際買家運送美國農業、能源、采礦、建筑和制造商品的船只減少,要求慎重考慮該行政令。
(來源:長安街知事)
延伸閱讀
文 觀察者網 阮佳琪
為打壓中國造船業實力,今年2月下旬,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使出一條“毒計”,宣布計劃對中國制造船只進港征收最高150萬美元的所謂“附加服務費”,并計劃于當地時間3月24日就提案內容舉行公開聽證會。
當地時間3月10日,總部位于英國科爾切斯特的“Seatrade Maritime News”新聞網站報道稱,美方這一擬議方案在整個航運業以及更廣泛的供應鏈參與者中都掀起軒然大波,這一點從USTR在公開意見征詢期間,被反對聲浪“屠版”的網上留言板便可見一斑。
這家隸屬于英國傳媒巨擘英富曼集團(Informa Plc)的海事專業在線媒體注意到,一般來說,USTR的網上留言板會在公示結束前才會出現留言激增的情況。然而這回在距離公示截止日(24日)還有兩周的時候,留言板就已被填滿,且絕大部分留言都表達了對該提案的反對。
報道強調稱,“幾乎(留言板上的)所有意見都指出,這項提案會造成物流混亂、對美國企業和更廣泛經濟產生損害。”
當地時間2月21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公布了一項全面的擬議港口收費提案,計劃對包括中國遠洋海運集團(COSCO)等在內的中國海運運營商、和經營中國制造船舶的非中國海運運營商實施費用征收與限制措施。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針對中國海事、物流、造船等領域宣布了一項擬議全面提案(資料圖)
根據這項提案,美方擬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制造船只單次最高收取150萬美元的所謂“服務費”;同時鼓勵增加美國貨物在美國船舶上的運輸量,使用美國建造船舶進行運輸的運營商最高可獲得100萬美元的費用減免。
《華爾街日報》《南華早報》等諸多媒體形容,這項擬議措施給國際航運業和海運供應鏈帶來“巨震”。業內人士紛紛警告稱,此舉將擾亂全球航運,最終反噬美國自身貿易,給美國貿易帶來損害。
據“Seatrade Maritime News”介紹,在公開聽證會舉行之前,行業參與者將被邀請就美方擬議措施提供意見,線上意見提交已經開始,USTR也會對這些書面意見進行審議。
報道引述一名自稱“佛羅里達州船舶經紀人”的反對意見時稱,“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國有意針對美國這些行業。”
這名經紀人活躍于加勒比海貿易的多用途運輸船和專業集裝箱船租船業務。他補充說,“相反,和韓國、日本、土耳其等其他造船國一樣,中國只是填補了巨大的造船空白,以滿足全球不斷增長的貨物運輸需求。”
他還警告道,如果擬議措施真的落實,“每周多次停靠港口,往返于美國和加勒比海、拉丁美洲、南美洲、歐洲和非洲等目的地的中小型運營商很快將無法生存……”
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港的裝滿了集裝箱的貨船(資料圖/瞭望雜志)
佐治亞州東南部薩凡納港的一家私營碼頭運營商,在留言中闡述了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擬議的行動會害我們的公司破產。”
這家碼頭專注于干散貨行業,平日處理木屑顆粒的出口和各種小宗散貨的進口。運營商擔憂道,由于大多數靈便型和超靈便型船舶都是中國制造、運營或擁有的,這項提案將“摧毀我們60多年來積累的75%的業務”。
另一名同樣關注干散貨行業,在海事領域工作數十年的留言者指出,這項提案不僅對包括港口裝卸工人、代理人、引航員、船舶經紀人和貨運代理在內的美國海運業極為危險,對美國企業、農民和經濟也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干散貨行業涉及谷物、糖、煤、石油焦、鋼鐵、水泥等商品。美國幾乎所有的工業活動都依賴于這些大宗商品的進出口,而全球運輸這些商品的船隊有將近一半都是由中國擁有/控制的。”
他補充道,“我當然支持美國自己的船只,但除非我們有足夠的資金和基礎設施來生產一支規模可觀的船隊來滿足美國的需求,否則這項提案將給美國產品的進出口商增加巨大成本,使我們失去競爭力,并讓其他競爭國家占得先機。這將對美國消費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毀滅性的連鎖反應,也會使美國公司難以找到船只將重要貨物運出或運入美國。”
“Seatrade Maritime News”總結道,迄今提交意見留言的大部分人都指出,美國商船隊的衰落應歸咎于美國過去幾十年的政策失誤,華盛頓的政策制定者應重新關注如何建立美國所控制船隊的機制,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重建美國商船隊的能力,而不是將矛頭對準中國。
一家美國進口商便怒斥道,“在美國制造的船只數量遠遠無法滿足貨運需求的情況下,為什么以及如何對中國制造的船只征收費用?需要多少年我們才能擁有一支足夠強大的美國船隊?這項提案完全不切實際,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簡直毫無意義。”
還有一家集裝箱專線運輸公司更是直言不諱,放狠話稱如果使用美國制造船只的成本遠高于海外競爭對手的一般市場價格,他們就“絕不會把貨物裝上美國船只”。
“我們理解政府支持美國造船業的愿望,但這不應該建立在損害美國制造商全球競爭力的基礎上。”留言寫到,“在你們努力促進美國造船業發展的同時,請想辦法保護美國進出口商的利益。我們看不出對停靠美國港口的中國船舶征收巨額稅款能如何達到這一目的。”
然而,對這些業內呼聲視若無睹,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于周二(11日)公開的一份最新報告,仍在不遺余力地炒作稱“中國主導造船業對美國構成經濟和國家安全的雙重威脅”。
據美聯社12日報道,這份長達75頁的報告宣稱,在短短20年的時間里,中國已經崛起成為造船領域的主導力量,占據了全球商用造船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而美國的份額已降至僅有0.1%,這對美國及其盟友帶來了嚴重挑戰。報告合著者馬修·富納奧勒(Matthew Funaiole)還指出,對造船業的擔憂在美國已經成為了“一個跨黨派性的問題”。
據報道,這份報告建議,作為長期解決方案,美國應投資重建造船業,并與盟友合作擴大中國以外的造船能力。而在短期內,報告建議采取行動創造一個所謂“公平的競爭環境”,并“破壞中國的軍民兩用生態系統”,例如對中國制造的船只收取港口停泊費,以及切斷美國與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及其子公司的金融和商業聯系等。
對于美國政府這一計劃,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3月10日表示,征收港口費、對貨物裝卸設備加征關稅等措施損人害己,既推高全球海運成本,擾亂全球產供鏈穩定,也會增加美國國內通脹壓力,損害美國消費者和企業利益,最終也無法振興美國造船業。
“我們敦促美方尊重事實和多邊規則,立即停止錯誤做法,中方將采取必要措施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毛寧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