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發通知,部署實施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簡稱“雙千”計劃),推動全國范圍內開設1000個“微專業”(或專業課程群)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面向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傳統產業轉型、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低空經濟以及民生服務保障等人才急需,建設“微專業”和職業能力培訓課程,主要面向本科、高職(專科)中高年級學生開設。開設此計劃的主要目標是為了促進就業,立足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供需適配,幫助學生補齊知識和技能結構短板,助力畢業生在離校前迅速提升就業能力,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計劃中提到的“微專業”一詞,近年來在高等教育領域中頻頻出現,所以“微專業”是什么?對未來就業又有什么影響呢?
一、微專業的定義
微專業是指在大學本科專業目錄之外,圍繞某些新興的職業領域,以職業能力和素養培養為導向設置的專業,通過相對系統和迷你精干的課程學習與實踐,開闊學生視野,快速提升職業核心能力。微專業可采用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式等多種方式開展教學。
二、微專業的類型
微專業主要分為急需緊缺型、應用技能型、交叉復合型三類。高校要結合實際需要開設多種類型的“微專業”,優先開設急需緊缺型、應用技能型,發揮“小學分、高聚焦、精課程、跨學科、靈活性”等優勢,支持學生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學習專業課程群3—10門課程,完成學習任務。職業能力培訓課程主要分為基本素質提升類、專業技能訓練類、人工智能應用類、實習實踐類。
三、微專業和其他培養方式區別
隨著時代需求的變化,高校為培養復合型人才陸續推出了微專業、輔修、雙學位等培養方式。其中,微專業是一種新型的專業模式,強調模塊化、系統化設計,學程短,不用花費大量時間就能深入學習;靈活度高,能自主選擇課程;針對性也很強,直接對接學生的興趣和職業規劃。
四、微專業的特色
1、更“迷你”。微專業的核心課程一般在5至10門左右,課程一般安排在周末,還有部分在工作日晚上,學生可以在一學年內完成所有學時;
2、更“高精尖”。這也是微專業最為突出的特色。從諸多高校的探索實踐看,學校在設置微專業時一般會選擇與科技前沿技術領域相關的專業學科,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緊密連接。
五、微專業開設情況
微專業作為一種新的專業形式日漸得到各地方政府的重視。目前,各大高校紛紛布局微專業。
例如:山東大學自2018年推出全國首個“古典文學”微專業以來,此后推出了“醫學數據學導論”“健康大數據理論與技術”等課程。五年間,其微專業目錄已經擴容兩次,課程總數達到47個,涵蓋課程近500門。
武漢科技大學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試點微專業,設有大數據技術與應用、智能醫學、創新創業管理等5個方向。
2022年初,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首倡,并聯合同濟大學、華為、百度和商湯在上海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育人聯合體,發布了創新性人工智能人才培育項目——AI+X 微專業,以推動中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生態建設為目標,探索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探索科教融合、產教協同的人工智能一流人才創新培養模式,為構筑人工智能發展先發優勢培養戰略資源力量。
華南理工大學瞄準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立項建設了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8個微專業,每個微專業包括4—5門核心課程,學生修滿學分且成績合格即可獲得學校授予的微專業合格證書。
我們收集了部分“雙一流”高校微專業的開設情況,供考生和家長作為參考:
六、微專業的優勢
微專業著重解決大學專業設置與新形勢新發展下企業用人需求之間的匹配問題。在教學方式上,注重產教結合,聘請企業家或有經驗的創業人員現場教學,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微專業不僅能有效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豐富其知識儲備。更為重要的是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微專業加上多元化的知識體系,能夠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推動高校有效實現教育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