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在南宋時期,有這樣一個小國家,它不靠種地,不靠生產,通過“中間商賺差價”的方式,狠賺大宋的錢。
憑空一夜暴富,從此成為了西南部最強國家,盡管如此,它依然稱臣大宋。
后來蒙古南下入侵,面對蒙古軍隊的進攻,這個國家頑強抵抗,硬是將蒙古帝國的軍隊拖了六年,盡全力捍衛了南宋的西南門戶。
盡管最后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但自杞國仍然在最后關心著南宋的安危,給大宋最后一次派使者上報軍情……
這個國家究竟和大宋有著怎樣的糾纏?又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在歷史上書寫下這段為人津津樂道的小國傳奇的呢?
自杞國的由來
在宋代時,在中國貴州西部,廣西西部和云南東部的交界地區,有一個自杞國,位置剛好在大宋和大理國之間,自杞國是由彝族先祖烏蠻阿廬部落中的彌勒和師宗部建立的。
雖然稱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但事實上它是受到宋朝控制的附屬國,在名義上還是宋朝的領地,中原歷史學家也通常把它視為宋朝的附屬州。
在《方輿匯編·廣西府(瀘西)山川考》記載中提到,阿盧山位于城西三里外,幅長約四十里,與彌勒山相鄰,向北延伸至師宗;這里原先是阿盧部的居住地。
《元史·地理志》中提到了廣西路,這是阿盧部的所在地,在唐代時被劃歸為羈縻州,受黔州都督府管轄。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師宗和彌勒兩部的勢力日益壯大,蒙氏和段氏不能再控制這片地區。
西南地區的游牧民族被中原歷史學家統稱為烏蠻人,彝族人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部落。彝族人的先祖長期居住在云貴高原地區,由于不愿服從中原政權管理,常導致邊境紛爭,這也困擾了歷代中原政權。
在西漢成帝時期,這種局面開始發生變化,當時西漢朝廷消滅了西南邊疆一個名為“夜郎”的小國。
這件事也被用來警醒其他的烏蠻人,使他們開始在名義上服從中原政權。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到魏晉時期,大一統國家逐漸不存在了,中原政權的力量逐漸減弱。
烏蠻人開始脫離中原政權的控制,但是由于他們之間的矛盾和內部斗爭,他們并沒有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王朝,而是分成了很多小部落,互相攻擊。后來在唐朝時其中一個部落建立了南詔國。
但當時的南詔國國力薄弱,先后被鄭買嗣的大長和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取代。
在五代十國時期,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借助烏蠻三十七部的力量推翻了楊氏的"大義寧國"
五代十國時期,通海集都史官段思平以吳夷三十七部落的力量作為輔助,推翻了楊氏的"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大理國在建立之后面臨了嚴峻的挑戰,包括國內的斗爭和外部的壓力。
國內權臣楊、高的權勢斗爭,導致段氏君主實際上成了傀儡,而大理的附庸國東爨三十七部則對此并不順從。雖然他們聲稱是大理的屬國,但實際上卻一直意圖自己建國。
在元豐三年,大理國發生了一場政變。楊義貞殺死了國君段廉義,篡位成為新的國君。
而另一位權臣高升泰也篡位,他威脅段氏子孫禪位,并將大理國改稱為“大中國”,導致東爨三十七部爆發不滿。
最后段氏雖然復立了大理國,是為“后理國”,但政權仍握持于高氏手中,而當時的大理皇帝正是《天龍八部》中段譽的父親——段正淳。
阿盧部部落領袖并不服從這個失去正統的政府,便起兵造反,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后,在1100年,阿盧部建立了自杞國。
部落到大國的崛起
自杞國的領袖們也很聰明,知道自己的實力不夠,不能獨立對抗大理國,因此向北宋稱臣納貢,成為宋朝的藩屬國。
宋朝人自恃強大,對南蠻小國根本不感興趣,便沒有對自杞國給予太多關注,更沒有興趣征服這個不毛之地。
但是自杞國卻仗著宋朝的支持,不僅不怕大理來攻,而且肆意吞并相鄰的部落和國家擴充領土。
宋朝當時正在和西夏打仗和同時防備遼國,并沒有在意自杞國的動作,而大理國也因為內亂不休而沒有空管自杞國,以至于自杞國從一個小小部落一躍成為一個盤踞在當地的強大勢力。
盡管與中原遼闊的土地相比,自杞國的國土面積很小,但它的地理位置卻具有特別的戰略意義,不僅充當了宋朝和大理國之間的屏障,更是阻截了兩國之間的商路貿易。
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也為自杞國后面的“暴富”打下了基礎。
販馬暴富,盛極一時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滅掉了北宋,占領了黃河流域,宋軍敗退江南,建立了南宋政權。
金軍的戰斗力靠的主要是騎兵,南宋將領岳飛發現了金軍騎兵的弱點,研制出特殊的陣法,用步兵克制騎兵。
但騎兵作為古代作戰的中堅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戰斗單位,面對金國的不斷騷擾,南宋王朝也亟需戰馬。
在當時北方平原地區和西域都是當時是良馬的主要產地,由于水草豐富和地形平緩,使得馬匹在這里生長十分肥碩。
然而大部分北方地區都早已被金國占領,南方產的馬身材瘦小,根本不能勝任戰場需求,因此南宋不得不需要從外國采購戰馬。
他們靈機一動,選中了當時的大理國。這里因為地處中亞,是世界上良馬產地之一。而大理國的馬匹講究的是精細培育,單獨管理,養殖的成本相對來說也更高。
但宋朝也情愿付這個錢,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從大理人手里買的馬,質量比金人的蒙古馬還要高上一些。
于是,南宋朝廷立即派遣邕州(廣西南寧)的官員前往大理國進行采購,以快速增強軍隊實力,反擊金朝騎兵的優勢,阻止金軍南下。
宋人的這項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難,首先是路途遙遠。因此難以保證馬匹運送的安全和時效性,對于宋朝人來說,陌生的地形也更增加了貿易的風險。
一路上山高路難,毒蛇蟲類遍布,瘴氣繚繞,即使能幸存回來,也有可能得一身怪病。因此,因此邕州當地官員對這項任務產生了嚴重的反感。
在這種情況下,自杞國主動提出出售良馬,邕州官員在對比后,驚喜地發現自杞國的馬和大理國的馬質量相當,雖然自杞國的馬價格較高,但是大理一路險阻,宋人畏難便想避而遠之,對于富裕的南宋來說多花一點錢也并不是大問題。
于是南宋最終選擇了購買自杞國的馬;然而,實際上杞國并不產馬,他們所謂的“好馬”全部是從大理國購買并加價后轉售給南宋的。
于是自杞國作為中間商繼續蓬勃發展,甚至被宋朝賜予大量的金銀和珠寶,以換取他們的馬匹。
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宋與金朝之間的戰爭不斷,戰馬的損失非常大,需求也變得更加緊張,自杞國更是全民賣馬,從中賺得盆滿缽滿,從一個小國再一次一躍成為了一個富裕的西南大國,甚至一度可以與大理國分庭抗禮。
這種方式也使他們在不依賴傳統的農耕和手工貿易的情況下,憑空獲得了大量財富,變成一個商貿強國。
自杞國后來還建立了一個大規模的馬匹市場,來進一步壟斷宋朝的馬匹貿易,這也吸引了來自其他南蠻鄰國的競爭。
如阿僰國、羅殿國、羅氏鬼國等都開始從大理國買馬,學習著自杞國的方式,高價銷售給南宋,這也直接性地破壞了自己國的壟斷地位。
自杞國國君看著本來全都屬于自己的蛋糕被分走,也皺起了眉頭,他對于其他小國的崛起感到嚴重不滿,于是依仗著這些年積累的實力,招兵買馬,向最有競爭力的羅殿國出兵,兩國進入長期戰爭,目的就是爭奪向宋朝銷售馬匹的市場份額。
隨著競爭的加劇,自杞國害怕自己被羅殿國半路截胡,便直接派人到邕州賣馬,直接免了邕州官員的長途跋涉。
隨著各國都在爭奪宋朝的馬市,宋朝人也利用這種競爭關系從中獲利,并在價格上向自杞國和羅殿國施壓,為了保住生意,自杞國也不得不妥協把先前的價格一降再降。但依然占據了當時宋朝馬匹貿易四分之三的市場。
在軍事上,自杞國也靠著這“第一桶金”建立了自己的軍隊來保衛國土和抵抗外來入侵,同時在販馬的過程中更是需要建立哨卡和戰壘來保護運輸隊伍,并且為了制止鄰國掠奪和強盜,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來護送貿易的商人更是極其必要的事。
于是自杞國的軍事力量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蒸蒸日上,也正是這些護送貿易的軍隊,硬生生地將蒙古帝國的軍隊抵擋了6年,時間之久甚至一度超過了當時的花剌子模和大遼。
硬剛蒙古帝國,對大宋盡顯忠誠
隨著蒙古帝國的崛起,整個歐亞大陸都臣服在成吉思汗的鐵蹄之下,成吉思汗的長子窩闊臺去世后,蒙哥接任大汗。
蒙哥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制定了一個新的戰略來征服南宋。決定避免直接對抗,而是采用傳統的蒙古戰術,從西南方向進攻,滲透到敵人的領土。
1252年,蒙哥命令忽必烈、兀良合臺和宗望率領軍隊遠征大理國。大理國在歷史上與北方草原相距甚遠,此前與蒙古人的交往很少。
所以大理國國王也決心抵抗到底,而蒙古大軍還未到大理城下,沿途遇到的軍隊就早已投降了。1255年,蒙古大軍也占領了昆明,大理國王段興智被俘,大理國被徹底征服。
一切似乎都如秋風掃落葉般進展順利,但令蒙古人吃驚的是,下一步即將進攻的這個小國——自杞國,將是他們一路上遇到的最為頑強的抵抗,即便流干最后一滴血也不向蒙古人投降。
因為位于云貴高原,易守難攻,自杞國很早的時候就花了10年的時間在崇山峻嶺之間建造了滇東古長城,以便憑借險峻的地形抵擋外敵入侵。
蒙古將領兀良合臺原以為攻下自杞國如此小國,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是沒想到自杞國的人民團結一心,每個部落和城市都傾盡一切所能固守國家,人民百姓也都動員起來,竭盡全力抵抗蒙古軍隊。
在1254年至1260年六年時間里,蒙古帝國經過多次戰役,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徹底攻占了自杞國。誰能想到呢,為了攻占這個小國,兀良合臺硬是花費了六年多的時間。
1257年,自杞國的國都陷落,當時的國君郍句并沒有放棄反抗,他繼續在南盤江一帶領導國民進行游擊作戰,并不斷向宋朝求援。但甚至在亡國之前,郍句還繼續派士兵給南宋上報軍情。
自杞國與蒙古一戰損失了10萬軍民,最終被蒙古軍隊徹底滅亡。從此,既能經商,又驍勇善戰的自杞國,在徹底履行藩屬國的義務之后,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結語:
雖然自杞國已經滅亡,但在今天的云南紅河州瀘西縣城子古村,仍然保留著自杞國遺址。
在遺跡之中我們還能看到自杞國人修建的“土掌房”,它們呈階梯式排列,是彝族一帶特有的建筑,距今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
然而,除了這些遺址承載著自杞國的傳奇記憶,自杞國在歷史上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甚至在《宋史》《元史》和《南宋野史》中都沒有記載,這一切還有待我們繼續學習和挖掘,讓所有值得被記憶的歷史不再消弭于歷史長河之中。
參考文獻:
《滇志》
《廣西府志》
《大理國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