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浪財經報道,3月4日,普惠公司宣布完成了與RTX技術研究中心合作進行的旋轉爆震發動機(RDE)的一系列測試。該公司表示,測試很成功,積極的結果正在刺激更多的內部投資,以加快在未來幾年內與美國國防部進行集成發動機和飛行器地面測試的步伐。普惠公司GATORWORKS部門(該部門負責先進軍用發動機的預研開發)高級總監克里斯·休吉爾表示,測試模擬了旋轉爆震發動機工作狀態設定,還驗證了設計方法的關鍵要素,并為繼續進行飛行器和推進器集成提供了數據。
普惠公司(資料圖)
在競爭趨于白熱化的當下,爆震發動機作為高超音速飛行器與未來六代機的關鍵所在,戰略地位舉足輕重,足以顛覆傳統的超燃沖壓發動機。與之相比,爆震發動機是利用爆震波而非緩慢燃燒的方式來產生動,這種革新性的設計能夠突破傳統發動機在高速度下的瓶頸,使飛行器擺脫3馬赫的速度限制,從而實現高超音速飛行。傳統的發動機,比如SR-71“黑鳥”偵察機使用的渦噴發動機,在接近4馬赫時效率會大幅度降低,同時油耗會急劇增加,而且還可能因為過熱而損壞。
中國的研究模式,依托JF-12、JF-22風洞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了“理論-實驗-工程”一體化研發鏈。而美國卻依舊運用“軍工結合”的方式進行研發,由普惠、洛馬等企業主導RDE研發,再次進行研發。這種模式雖加速了技術轉化,卻也導致重復投入。值得警惕的是,美國正通過“技術獵頭”的手段彌補他們的劣勢!就在去年,某中國高溫材料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突然離職赴美,其參與的陶瓷基項目隨即被美國列入出口管制清單,這種精準“挖墻角”的背后,很難說沒有情報網的支撐!
根據人民網旗下的金臺咨詢報道顯示,在3月18日上午時候,美國惠普公司近期宣布已完成旋轉爆震發動機測試,標志此技術將從試驗階段轉向工程應用階段。當這個消息曝光之后,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值得懷疑的是,美國這個時間點曝光實屬有點過于巧合。畢竟我國在關于這款發動機的研發,在上個月28號才被曝出,這才僅僅隔了十幾天的時間,美國就已經研制出來。網上輿論對此表示質疑,有人懷疑可能是內部泄密導致美國取得突破。
爆震發動機(資料圖)
“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號19日發文披露:近期,國家安全機關破獲一起我某科研單位工作人員私自拷貝、復制、并向境外間諜情報機關出賣大量國家秘密的間諜案件。其中提到,劉某,原系我某科研院所助理工程師。半年時間里,他秘密輾轉多個國家,嚴重泄露了我國家秘密。最終,劉某因犯間諜罪、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罪被依法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美國計劃2026年前完成旋轉爆震發動機武器化部署,中國則加速推進工程應用研究,2024年建成世界最大連續爆轟風洞群。這場動力意識正重塑大國競爭規則:掌握爆震發動機技術者。歷史經驗表明,重大技術突破往往引發密集情報活動。2018年石墨烯電池技術泄露事件導致我國損失23億元研發投入,此次爆震發動機競賽更凸顯"技術保衛戰"的戰略意義。在中美科技博弈進入深水區的當下,唯有堅持自主創新與嚴密防護雙輪驅動,才能確保核心優勢不被侵蝕。
高新科研(資料圖)
還有一種比較客觀的分析是,雖然中美兩國都宣布在爆震發動機技術上取得了進展,但具體的進展程度可能并不一樣。不管怎么樣,這次事件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一方面,我們要更加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嚴防技術泄露,避免被他人竊取我們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繼續加大科研投入,努力自主創新,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畢竟,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只能靠我們自己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