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和平五大道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獲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方案明確,示范項目以“1+1+3+N”為系統架構,建設1個樣板區、打造1個智慧化支撐平臺、開展3項重點舉措、實施N個深化文旅商融合項目。
1個樣板區
“民園首片區”
區域范圍:以民園廣場為核心,四至范圍為成都道以南、長沙路以西、大理道以北、南海路及新華路以東,劃定范圍17.4萬平米,建筑合計209棟,建筑面積18.9萬平米。
分區規劃:自西向東,以桂林路、新華路為界,打造3個功能片區,分別是文旅西區、國潮中區、金融東區;從南到北,塑造6條特色主題道路,分別是英倫馬場道、靜雅睦南道、浪漫大理道、微醺常德道、文藝重慶道、煙火成都道。
重點突破:以民園廣場為核心,以湖南路步行街為串聯,以五大道公園、先鋒潮創園為功能性組團,以人文印象休閑區、國際消費體驗區、新銳潮玩創意區為互補性集群,通過與潤園、大理道等進行多點聯動,打造五大道首片樣板區。
其中,重點將湖南路、洛陽道改造為步行街。針對湖南路提升改造,保持兩側建筑原貌,拆除圍墻、開放院落,整合空間、延續肌理,打開“內街”通道,調整經營業態,“去改整”一體發力。對串聯民園廣場和五大道公園的湖南路、洛陽道進行外立面、地面鋪裝、導視導牌、外擺家具的整體改造提升。結合車輛管制范圍,優化車行路線,擴大步行街區,打通整體步行漫游空間路線,結合街角廣場、潮流廣場、1926花園、津足廣場等,活化城市街道公共空間。力爭將湖南路打造成為精品步行街區,實現湖南路步行街、民園廣場、五大道公園(一期)、先農大院等重要節點串珠成鏈,與和平區金街步行街相呼應,成為全區文旅商深度融合發展的“雙引擎”。
1個智慧化支撐平臺
五大道文物保護利用綜合服務平臺
設立集政策解讀、資源管理、統籌利用、宣傳展示和數字漫游于一體的“五大道文物保護利用綜合服務平臺”。
以“民園首片區”為先行試點,推進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建筑在“五大道文物保護利用綜合服務平臺”上掛網公示,公開向社會征集有關建筑本體保護修繕、歷史風貌維護、旅游文創開發、文化傳承發展等保護利用全過程的方案。通過公開競爭方式,確定引入參與建筑保護利用的社會力量主體,通過自籌資金對建筑進行保護修繕至達到所需開放利用的標準,即可獲得該建筑一定期限的使用權,在適度利用統籌管理辦法允許的范圍內開展文化展示或經營服務。
鼓勵文物建筑使用人(單位)定時、定點通過陳列展示、參觀見習等方式向公眾開放文物建筑的特定空間。在五大道公共服務平臺開放專門的文物保護單位預約參觀渠道端口。
3項重點舉措
1、有序推進不可移動文物認定,強化文物保護管理。結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施步驟安排,對五大道地區開展全面摸底調查,依法認定、登記并公布不可移動文物。重點復查294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根據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重要性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落實相應保護級別的保護管理要求。將五大道區域作為普查重點區域,全面摸清不可移動文物家底和保存狀況,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產全面保護、系統保護、整體保護。根據文物普查情況,全面研判、制定年度整修計劃,有序開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程和文物周邊環境整治工程項目。
2、按照文物建筑產權類型,分類施策開展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工作。結合“四普”摸清域內文物建筑的產權類型及使用現狀,對部分完全空置和低效使用的存量資源加強研判、專項分析、拿出對策。最大限度給予便利、高效服務,妥善辦理完結大理道52-56號等文物修繕工程有關手續,幫助溝通聯絡有關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維護修繕及經營活動,探索低級別文物盤活利用政策支持路徑,通過加強部門協同鼓勵企業盤活利用歷史文化資源。
3、打造“漫游五大道”文旅商融合都市休閑街區。挖掘五大道歷史文化底蘊,突出一街一品、一樓一策,打造集人文韻、體驗感為一體的文化體驗、休閑旅居目的地。高質量建設運營五大道公園,打造城市文旅新地標,培育靜雅睦南道、浪漫大理道、微醺常德道、文藝重慶道、煙火成都道等文旅主題道路。注重將文物建筑、紅色資源、名人故事串珠成鏈,形成兼具歷史厚重感與文化氛圍感的citywalk特色游徑。著力增加高水平、高品質服務供給,升級五大道觀光馬車,開設旅游公交和特色觀光車等,增強可達性、便捷性。加快發展數字文旅,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新內容交互方式,提升沉浸式、融入式體驗,引領城市漫步新玩法。鼓勵支持樘院、先農大院、棉里藝術街區、花園老街等不斷創新場景和產品,持續提升夜間消費品質,加快盤活河北路275號、納森舊居、孫殿英舊居、顧維鈞舊居等一批小洋樓,用好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文旅消費產品和服務。支持街邊經濟規范有序發展,推動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精品店鋪集聚成群,營造五大道浪漫獨特的文旅消費氛圍。
N個深化文旅商融合項目
“和平光影”項目聚焦提升文物沉浸式互動體驗,詳細梳理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名人軼事,配套植入非遺文化、特色商業等業態,打造城市限定實景劇本。
“紅色記憶”項目聚焦創新運用革命文物資源,挖掘吉鴻昌、趙天麟、楊十三、曾延毅等名人舊居內涵價值,串聯形成愛國主義教育路線。
“小樓春秋”項目多用途開發利用“小樓春秋”紀錄片,挖掘街坊文化,打造社區特色,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增強居民和游客參觀不可移動文物時的互動體驗。
“五大道意蘊”項目聚焦加大高品質文化供給,以文物建筑為載體、近代天津中西文化交融為背景、歷史故事為內容,創作推出獨具特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演藝劇目,并利用提升改造后的步行街道發展“后街經濟”和特色文旅產業。
“市民之家”項目聚焦突出文物公益性質,通過共建共享五大道文物資源,積極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和場景,推出特色書店、文物課堂、社區活動中心、文博展館等第三空間。
“時光畫廊”項目聚焦促進文化藝術交流,在加強文物保護的基礎上,打造集培訓創作、展覽交流、商業延展與服務配套于一體的藝術展館,引入專業藝術展覽,彰顯中國近代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蘊與非凡魅力。
“歷史回響與未來展望”項目利用大體量不可移動文物或名人舊居舉行學術交流活動,推進文物保護國際合作項目,推動形成知名文物交流品牌。
來自訂閱號@天津政務信息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