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季陽林、霍萌
2025年3月21日,我國首次南極考察一等功臣于志剛昏迷病危20天,經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醫護人員以“南極精神”全力救治,成功脫離生命危險轉入普通病房。這一重大治療節點不僅標志著其生命體征趨于穩定,更展現了現代醫學與英雄意志共同書寫的生命奇跡。兩個多月來,醫護人員一直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去年12月29日,于志剛因感冒引發肺部感染突發高燒、昏迷,摔倒在地,緊急送往第六醫學中心急診科。醫護人員立刻采取緊急措施:心電監護、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并請全院相關專家會診。三天三夜竭盡全力,為后續搶救贏得了寶貴時間。
于志剛仍然昏迷沒有意識,今年1月1日轉入重癥醫學科監護室。其雙肺重度肺氣腫,血液指標多項“爆表”,二氧化碳分壓飆升、血氧驟降,還伴有嚴重感染和肝腎功能衰竭。重癥醫學科李大偉主任診斷為“膿毒性休克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每天組織多學科專家會診,聯合用藥,精準打擊“超級病菌”。
一天,兩天,三天……監護儀、呼吸機上的參數不停地閃爍,危急值不斷報警,警示于志剛的生命危在旦夕。
消息傳來,于志剛的家人和戰友的心驀地一沉,仿佛墜入無底的黑洞,焦慮萬分。既盼醫院每日病情通報,又害怕傳來噩耗。
今年77歲的于志剛,曾參加我國首次南極科學考察,在“死亡禁區”駕駛直升機,克服極地惡劣氣象條件,安全運送建設南極“長城站”的物資并接送人員,創造多項國際國內紀錄,榮立一等功。他曾赴中南海領獎,受到黨、國家和軍隊領導人接見表彰。作為北京軍休33所唯一的一等功臣,他的安危牽動眾人心弦。
同為海軍“海空先鋒大隊”成員的軍休干部楊貴仁,與于志剛共事30余年。兩人曾共同駕機執行戰備值勤、軍事演習、搶險救災等任務,以報效祖國、守衛海空的信念結下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戰友情。于志剛病重后,楊貴仁一臉愁容,坐立不安,多次與其他戰友前往醫院拱手致謝、懇請醫生全力救治,并和戰友幾次到其家中安撫家屬。入院第八天,病情持續惡化,家屬含淚準備后事。楊貴仁召集戰友商議想辦法。他堅信身體素質過硬的于志剛能夠挺過難關,但眾人仍憂心忡忡。
醫護人員同樣心急如焚,卻始終堅定如初。李大偉主任表示:“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必定全力以赴!”他研讀于志剛事跡后感慨:“我們守護的不僅是一位患者,更是用生命踐行南極精神的民族脊梁。”他要求全科同志以于志剛“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鋼鐵意志為榜樣,將每例危重患者視為“死亡禁區”攻堅克難,用精準施治書寫生命奇跡。
搶救團隊將現代醫學成果應用于臨床:針對嚴重肺氣腫,呼吸機參數設定如履薄冰;24小時血液透析清除毒素,強效抗生素輪番對抗感染,升壓藥、激素、營養支持多管齊下……治療過程險象環生,細菌耐藥、真菌滋生、血壓劇烈波動、電解質紊亂接連出現。團隊依據每日多學科會診意見動態調整方案。
漸漸地,肝腎功能指標向正常值回歸;
漸漸地,監護儀警報頻率降低;
漸漸地,ICU的緊張空氣趨于平靜。
1月16日,于志剛恢復意識;
1月20日,感染指標下降,呼吸機參數逐步下調;
此后,他已能自主進食易消化食物,并每日在病床及輪椅上堅持肢體與肺部功能鍛煉;
3月7日,停用呼吸機,腎功能恢復正常;
3月11日,戰友們看到他手持手機閱讀新聞的照片,紛紛笑贊:“南極英雄關心國家大事,政治站位就是高!”
這場生命奇跡的背后,是李大偉主任及沈玥護士長團隊以醫者仁心踐行“南極精神”,用現代醫學與英雄意志共同擊退死神的見證。
南極精神在醫療戰線閃光,關愛英模是新時代風尚!
☆ 本文作者簡介:季陽林,北京軍休第33所軍休干部,曾在海軍部隊和機關工作30多年;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發表作品400多萬字,出版《艦隊在遠方》等著作7部;曾獲海軍新聞報道特等獎和全軍好新聞獎。
☆ 本文作者簡介:霍萌,女,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重癥醫學科住院醫師。從事臨床工作10余年,熟練掌握呼吸機支持、CRRT等生命支持技術,擅長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急危重癥患者救治。業余時間熱衷于中國動漫,收藏逾百部經典國漫作品。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