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5日,天津的街頭響起了巷戰的槍聲。
那一天,一個小姑娘正趴在窗口,看著樓下的解放軍邊警戒、邊走動。她是多么盼望解放軍趕快勝利啊,年幼的她并不懂得解放的含義,只知道自己的伯父就是解放軍中的一員,伯父選擇的軍隊肯定不會有錯。
這位小姑娘的名字叫做周秉德,而她的伯父正是大名鼎鼎的周恩來。
在天津解放后不久,北平和平解放并改回“北京”,周恩來也將他疼愛的侄女接到了北京讀書。
1949年9月1日是開學的日子,在前一天,鄧穎超將周秉德找來,嚴肅地跟她說:“我們共產黨干部與歷朝歷代當官的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人民的勤務兵,而且絕不允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封建意識抬頭!在成長的道路上,你不要想靠伯伯的任何關系,事事要靠自己的努力。”
當時年僅12歲的周秉德向伯母肯定地點了點頭,就是這一次點頭,便是她對伯父、伯母一輩子的承諾。
周秉德就讀的是北京師范大學女附中,在入學之后,她恪守對伯母的承諾,從來沒有以總理侄女自居。
學校的住宿條件非常簡陋,吃飯都是大灶,一個月的餐食費為7萬塊(舊幣),洗漱用的水一年四季都是冷水。
周秉德是從天津剛剛搬過來的,從來沒有在老解放區待過,而她同宿舍的室友都是從老解放區過來的。她們特別能吃苦,特別守紀律的精神深深地觸動了周秉德,令她也嚴格要求自己,不敢有任何放松。
當一個雙休日來到,周秉德從學校回到西花廳,周總理正準備要問她學校的情況,她就迫不及待地講起了自己的感受。
聽完她的話,周總理欣慰地點了點頭,鄧穎超則鼓勵她說:“她們身上有許多老區的光榮傳統,你過去缺少這方面的學習和鍛煉,現在能發現,就是進步的開始,要努力向她們學習。”
剛剛入學的那一個月,學校除了正常授課之外,還需要為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做準備。
周秉德這里學會了唱《團結就是力量》、《解放區的天就是明朗的天》、《咱們工人有力量》等歡快、有力的歌曲,還學會了跳紅燈舞。
紅燈是紅燈舞必不可少的道具,為了每個人手上都有一盞紅燈,她和同學們找來了高粱桿兒和紅紙,親手制作紅燈,這也是她第一次參與集體勞動。
1949年10月1日的午后,周秉德跟隨著全校師生一起,懷著興奮與自豪的心情來到天安門廣場,參加隆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當毛主席莊嚴地宣布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周秉德和天安門廣場上幾十萬人民群眾一起,熱淚盈眶,互相擁抱。她們唱啊,跳啊,直到夜幕降臨。在夜幕下,她們點燃紅燈里的蠟燭,為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獻上了自己新學的舞蹈。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學校非常重視學生們的理想,也非常重視品德教育。老師們的諄諄教導讓周秉德明白了有國才有家,作為新中國的主人就應當時刻關心國家的命運。
1950年的抗美援朝開始之后,師大女附中開展了宣傳活動,好多同學都參加了志愿軍。
周秉德被這無私的報國熱情所感染,也前往了報名站報名。
“你叫什么名字?”報名站的工作人員問。
“周秉德。”
“幾歲了?”
“十三!”
招兵的人立刻搖了搖頭,說:“不行!年齡太小了!下一個!”
沒有任何猶豫與等待,周秉德就這樣被拒絕了,沒有給她一點爭取的余地。當她回到西花廳,將這件事告訴周總理,周總理哈哈大笑:“志愿軍當然不能要你,你還是個孩子嘛,到了朝鮮,到底是你照顧別人,還是別人照顧你呀?”
“可是我想上前線打美國鬼子,保家衛國嘛!”周秉德委屈地說。
“愿望是好的,可也要立足于實際呀!祖國要人保衛,也需要人來建設嘛!你年齡還小,好好學習,將來有的是為國效力的機會。再說,抗美援朝的形式有很多,你也可以在后方積極宣傳,鼓勵適齡的青年踴躍報名參軍嘛。”
周恩來的安慰與教導令她茅塞頓開,于是她積極參加師大附中與女附中所組織的劇團表演,有時在后臺為演出打鼓、敲鑼,有時也出演一些角色。他們以表演話劇、歌劇的方式,為抗美援朝宣傳、募捐。
三年的初中生涯飛快度過,1952年,周秉德就要初中畢業了。
她的成績非常優秀,考上高中完全沒有問題。她的老師和同學都對她說:“以你的成績將來高中畢業一定能去蘇聯留學!”在那個年代,幾乎所有人都以能去蘇聯學習為榮耀,周秉德自然也不例外,她的母親王士琴還是位俄語教師,一直期盼著女兒能前往蘇聯,將來成為一位醫生、工程師或者作家。
可是,此時一部電影的上映改變了周秉德的想法,而這個想法改變了她的一生。
蘇聯電影《鄉村女教師》在中國的上映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電影中女主人公瓦爾瓦娜在農村艱苦的條件下,嘔心瀝血哺育下一代的情節深深地打動了周秉德。
電影中瓦爾瓦娜到晚年時,她教育出來的孩子成為了醫生、工程師、作家等等。周秉德非常感動,她也想為祖國教育出一位位杰出的人才!那幾天,她天天哼著電影中的歌曲,做夢都夢見孩子們對她說“老師好”。
當她回到西花廳,周秉德懷著激動的心情向周總理與鄧穎超宣布:“伯伯、七媽,我不想考高中了,我要報名上師范學校。”
“好啊!和我一樣啊!”鄧穎超非常高興,“我原來也是做老師的,我16歲就老師了,做老師非常有意義,何況現在國家又這么需要。”
說完,她又把頭轉向了周總理,說:“我已經同意了,你怎么不表態呢?”
周總理看了看自己的侄女,然后對鄧穎超說:“她得獨立思考嘛,你說,我也說,這不是給孩子壓力嘛!將來她后悔起來那就沒辦法了!況且秉德也得聽聽自己爸爸媽媽的意見,對不對?”
當周秉德回到家,將剛才的情況與父母一說,父親周恩壽就像自己的大哥周恩來一樣,沒有表態,而母親王士琴則表示了反對。
可是無論母親怎么勸說,周秉德就是一句話:“我要上師范學校,當一名鄉村女教師!”
最終,一直不說話的父親終于開了口:“既然你已經拿定主意了,我和媽媽都支持你。”
雖然父親話不多,但是起到了一錘定音的效果。
1952年,周秉德如愿以償被保送進入北京師范學校,這所學校當時已經有70年的歷史了,著名作家老舍就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
她在這里學習了三年后,被分配到了北京東郊區第三中心小學當老師,實現了成為一名鄉村女教師的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