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7年諸葛亮為實現劉備興漢大業,他率兵北上討伐曹魏之際,他在即將出征之際,他滿心憂慮,放心不下后主劉禪和朝中局勢。于是,懷著對國家的深切關懷與無限忠誠,諸葛亮寫下了那篇流傳千古的《出師表》。
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言辭懇切,字里行間都飽含著真摯的情感,每一句話都能深深打動人心。
他為蜀漢未來的發展進行了長遠而周全的謀劃,對后主劉禪苦口婆心地勸諫,希望后主能夠振奮精神,勵精圖治,在處理朝政時能夠明辨是非,洞察一切。
宋代的趙與時在《賓退錄》中感慨地說:“要是讀《出師表》時不掉眼淚,這個人肯定不忠?!?/p>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也講:“情感是文章的經線,文辭是情理的緯線;經線端正了緯線才能織成,情理確定了文辭才能暢達,這是寫文章的根本。”
《出師表》不光成為了古代文人士大夫表達忠誠的典范,還深受歷代書法家的喜愛,被他們反復抄寫。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傳世《出師表》書法作品,大多都是宋代之后創作的。那些筆法精妙、生動傳神,能夠體現晉唐時期書法韻味和風格的真跡,早已在歷史的洪流中失去了蹤跡,幾乎從書法界消失得無影無蹤,實在讓人惋惜不已 。
而臺北曾展出的一件《出師表》稿件,經碳14檢測是為唐人臨摹本,此作距今已有1400左右的光景。此帖現存主要版本為無款絹本,雖部分殘缺且無落款,卻難掩其熠熠光輝。
行筆過程中,他以中鋒為主,筆畫主次分明且變化多端。每一筆都蘊含著千鈞之力,筋骨內蘊,提按頓挫、方圓變化清晰可見,仿佛能看到書法家在揮毫時的豪情與專注。
在結體上它多為采用右高左低的體勢,雖欹側卻不失平衡。中宮緊湊,四外張揚,上松下緊的布局營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但是對于此作的作者并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書寫者是何許人也。但通過對歷代書家和時間線上的對比,諸多體現為李邕所書。
李邕是那個為《文選》注本的李善的兒子,對于李善,好吧你沒聽說過,我也是對李善長比較了解,不過這并不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話題。李邕年少時就很出圈,他不僅辭章出眾,就是寫文章很厲害,而且在書法的造詣上也很出色。
例如他的行書就恰似靈動的舞者,既有 “二王” 的舒朗雋逸,又融入魏碑的古樸雄渾,于行書筆勢中巧妙嵌入楷書結構,楷書筆畫里注入行書意趣,真正做到了入乎內而出乎其外。
對的,趙孟頫后來就是學的他的,才使得他的行楷揚名于書法圈之中,讓其行楷得以影響后人數百年,以至于世人只知有趙不知有李。
在唐代的書法流轉之中主要還是以碑文刻碑的形式,而在當時以及之前碑文都是用的隸書和楷書為主,而他卻直接采用行書來書寫碑文,也正是這一創舉對后世尤其是宋元兩代的行書發展影響深遠,原來刻碑也是可能使用不同書體的。
李邕青年時憑才華踏入仕途,卻因耿介磊落、不畏權貴,在官場屢遭排擠,頻繁被貶。但即便命運多舛,他對書法的熱愛與執著從未有絲毫動搖。天寶四年,68 歲高齡的他聽聞杜甫來到齊州,不顧年事已高,連日趕往會面。
那時的杜甫還沒有什么名氣,而李邕卻能慧眼識珠,預見其未來輝煌,二人把酒長談,論詩論史,留下一段文壇佳話。然而,這樣一位才華橫溢、品格高尚的才子,最終卻因得罪奸相李林甫,含冤杖斃,結局令人扼腕嘆息。
實為可惜、可悲!唉!對此,您怎么看?
聲明:以上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以故事的形式為你講述名人名帖背后的故事,更多書法內容請點擊上方名片關注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