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8月9日,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加冕典禮結束月余,在遙遠的中國威海衛港,出現了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清政府官員身著補服,手捧"萬國咸喜""祝效華封"的賀匾,向英國殖民當局行三跪九叩大禮。這組現存于英國國家檔案館的照片,定格了晚清外交史上最具諷刺意味的瞬間。
1898年7月1日,英國通過《中英訂租威海衛專條》強租威海衛,租期與俄國租借旅順大連期限相同(25年)。條約規定英國可在劉公島及附近海面駐軍設防,設立行政公署。首任行政長官駱克哈特上任后,推行"間接統治"策略,保留清朝地方行政體系,同時建立殖民司法制度。至1902年,英國已在威海衛修筑炮臺12座,駐扎皇家海軍陸戰隊500人,設立"華勇營"招募本地壯丁300人。
清政府的賀冕行為,需置于庚子事變后的外交困局中審視。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清廷被迫承諾"永禁或設或入與諸國仇敵之會",外交完全淪為列強附庸。1902年6月,慶親王奕劻長子載振率團赴英參加加冕典禮,因愛德華七世患病推遲儀式,使團轉而訪問歐洲列國。威海衛地方官員為彌補"專使未及盛典"的遺憾,策劃了這場遲到的賀禮。
"三跪九叩"大禮在清代屬"大朝儀",僅用于皇帝、皇太后等至尊。光緒朝《儀制》明確規定:"凡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禮。"而英國加冕儀式中,臣民僅需行單膝跪禮。這種禮儀等級的巨大差異,在殖民語境下被刻意消解——駱克哈特在回憶錄中記載:"中國官員堅持行最隆重禮節,我們不便拒絕,這可能是他們表達忠誠的方式。"
賀匾"萬國咸喜"與"祝效華封",蘊含深層政治隱喻。前者出自《尚書·堯典》"協和萬邦",后者化用《莊子·天地》"華封三祝"典故。但在殖民語境下,這些符號被重新編碼:"萬國"從"天下共主"的想象,變為列強共治的現實;"華封"從對帝王的祝福,異化為對殖民者的諂媚?,F存檔案顯示,賀匾由當地紳商集資制作,經費來源于"厘金附加稅",本質是殖民當局轉嫁財政負擔的手段。
英國殖民當局對這場表演進行了精心策劃:選擇在行政公署正堂(懸掛愛德華七世畫像)舉行儀式,要求中國官員著全套官服,刻意凸顯服飾等級差異。照片中可見,駱克哈特身著英軍制服居中而坐,清朝官員分列兩側,形成主從分明的空間秩序。這種場景布置,與1842年《南京條約》談判時,英國代表璞鼎查堅持高于清朝官員的座次如出一轍。
這一事件在20世紀中國民族主義敘事中被刻意淡化。1930年國民政府收回威海衛時,官方編撰的《威海衛接收紀實》僅以"英皇加冕,地方致賀"輕描淡寫。直到21世紀初,隨著英國國家檔案館開放相關檔案,學界才開始重新審視其歷史意義。威海市博物館2018年復原了當年的賀匾與禮儀場景,觀眾留言簿上"跪著的外交"成為高頻詞。
當清政府官員在殖民公署前屈膝時,他們跪拜的不僅是英國國王,更是整個不平等條約體系。這組褪色的老照片,如同歷史的X光片,清晰顯映出半殖民地中國的軟骨病——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國家尊嚴,從來不是靠屈膝諂媚贏得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