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會把“世界是個巨大的草臺班子”掛在嘴邊。
“草臺班子”的比喻不乏洞見,在經典社會學著作《現實的社會建構》中,伯格與盧克曼就尖銳地指出,“所有的社會現實都是岌岌可危的”。
“20世紀最具影響的著作”之一(國際社會學學會)
比如書中提到,當舅舅向特定年紀的外甥傳遞知識,并不是因為他知道那些知識才去傳遞它,而只是因為他是舅舅,他才知道這些知識。
換句話說,舅舅這個角色是世界這個班子分配給他的,而非他天生適合當舅舅,而知識也是被相應地分配好的。為此,在伯格與盧克曼看來,所有被當作“知識”的東西都是可疑的,因為它們不過是在社會情境中被發展、傳播和維持的。
于是,他們批判實證科學方法,認為用社會提供的視角、方法和數據去說明社會,可能只是一種同義反復和自我預言。實證社會學制造大量術語和數據,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也很“科學”,從而得以分一杯羹。
旁征博引、縱橫捭闔,但只說人話就把大道理說清楚了。
類似的書中還提到,神經官能癥聽起來比“著魔”更“科學”,可是對于一個不知道弗洛伊德的海地農民而言,他還是只會發現自己著魔的跡象。這是因為心理學生成了一個現實,現實反過來又映證了理論。
在伯格看來,心理分析法特別適合中產階級,它給信奉者提供了一幅可信的肖像,與此同時不向他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
這些都是因為,“現實”從來不像看起來那么嚴絲合縫。這本書從一個假想的兩人互動情境開始講述現實建構的過程,雙方不斷地相互觀察和理解,逐漸形成穩定的互動模式,這時所謂的“制度”就萌芽了。
對兩人來說,這套制度是內在的、透明的,但是,當制度被傳遞給后人時,它就會變成外在的習俗和傳統。此時制度便獲得了客觀性,于是人類活動的產品就實現了“外化”。
當魯濱遜一個人流落荒島時,世界對他而言近乎混亂無序,星期五到來之后,兩人的互動逐漸形成了一套穩定的關系規則與制度。
在“外化”的制度形成后,它還可能受到挑戰,并且不同制度之間可能不兼容,為此就需要“知識”介入其中,這個過程就是“正當化”。
“正當化”在傳授事實判斷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輸入價值判斷,比如兒童在學習了“祖父”和“外祖父”這兩個不同的稱呼后,男權主導的親屬關系制度就變得更加牢固了。
較高一個層級的正當化由道德準則和名人名言等雛形理論構成,比如“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再高一個層級的正當化由明晰的理論構成,這些理論針對的是某個獨立的制度領域,比如用來解釋和規范宗族制度的宗族理論。
“知識”不斷加碼,從而獲得某種確定性。
最高層級的正當化是“象征世界”,所有的制度以及人們所有的生命體驗都被整合到這個世界中,一切實際事物、行為和制度在這個世界中都各安其位,安置死亡以及對死亡的恐懼是象征世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為了保衛這個“可被理解的世界”,不同象征世界下的人們,就會發展出不同的“概念裝置”,其中最突出的如神話、神學、哲學和科學,在宗教異端、文明沖突等碰撞和危機中,這些維護裝置就會啟動。
圖/《肖申克的救贖》
伯格和盧克曼指出,常見的維護方法有兩種:治療和虛無。前者不斷強化原有象征世界的意義,后者則會對原有象征世界之外的事物概念進行收編,指出它們不是虛幻的,就是邪惡的。
“知識”就處于競爭和博弈的過程之中,常常是因為有用而變得有說服力,因此即便它看起來與世無爭,但是也往往是被社會利益所決定,只不過反過來又被包裝和“翻譯”成理論術語。
正如馬克斯·韋伯試圖告訴我們的,新教倫理特別適合用于正當化資本主義的崛起,而崛起過程中的資本主義正是利用它正當化和發展了自身。
隨著“知識”的復雜化和經濟剩余的增多,還會出現所謂的全能專家,由于離最初的實踐已經很遠,專家完全可能聲稱他們比實踐者更明白實踐活動的終極意義。
在分析完作為客觀現實的社會后,伯格和盧克曼還討論了作為主觀現實的社會。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體驗到的秩序、規范和價值觀,從根本上都是脆弱而人為的,是人們社會化后的結果。
世界看似穩定而持久,但實際上,這種穩定源自每個人的日常配合、妥協甚至共謀。一旦這些共同認可被削弱或失效,人們眼前的世界就會暴露出其本質上的臨時性、易變性和人為性。
伯格曾甚至曾斷言道:“如果沒有假裝的博學,任何大學都不能夠生存;如果沒有假裝的誠實,任何企業都不能夠成功;如果沒有假裝的信仰,任何教會都不能夠維持”。
當一個人說他無從選擇的時候,其實不過是生活在自由中而逃避自由。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其實很簡單:社會現實從來不是天生如此的,它是人們共同創造(外化)、共同維持(客觀化)、共同學習(內化)的結果。這三個過程同時發生,彼此互動、不可分割。
伯格和盧克曼所做的,就是提醒我們意識到社會是人的產物,人也是社會的產物,這就是它有時看起來像“草臺班子”的原因,我們每個人都在參與修修補補,這是社會得以運轉的底層邏輯。
而他們尤其強調,社會學不應該被狹隘的經驗研究和實證方法束縛,更應當關注人的解放、自由和意義的追求,這也是社會學作為人文主義學科的價值所在。
-End-
觀點資料來源:《現實的社會建構》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