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第一性原理系列文章的第15篇文章,關注我,閱讀更多與邏輯思維有關的文章。
該系列文章專注于從邏輯學和第一性原理出發,分析網絡中某些借用第一性原理的名義宣揚的片面觀點(這些觀點在短視頻中大行其道),非現實中的指導。文章中的不妥之外,歡迎閱讀文章的朋友批評指正。
什么是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是指通過事先規劃并運用一定的技巧、方法與工具實現對時間的靈活以及有效運用,從而實現個人或組織的既定目標。
從以上概念可以看到,時間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既定目標。
依據第一性原理的要求,結合時間管理的根本目的,時間管理的核心要素可進行如下分解:
目標設定:明確行動價值,確定行動方向;
目標分解:將最終目標分解為可執行單元;
資源分配:根據分解后的可執行單元,對時間、精力、工具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
反饋調整:依據可執行單元的執行結果對資源進一步優化調整。
以上要素,最根本的要素是目標的設定,目標設定的核心要素是最終結果的價值判斷。
圖片中的觀點(以下簡稱“該觀點”)試圖說明,時間管理的最核心要素是優先級;核心觀念是時間無法被管理,只能根據任務的重要來決定哪一個優先完成;實際應用所舉的例子是,每天只做三件最重要的事,其他的事情可以放下。
從邏輯學的要求來看,該觀點的可能存在以下幾個錯誤:
對時間管理這個詞的概念理解不清。時間管理是一個固定詞語,在現實中的使用有特定的含義,而不是純粹對時間的管理;
以任務的重要性來決定優先級,這個描述必須明確如何判斷任務的重要性,重要性的通常由多個因素綜合分析才能明確,而不能僅僅含糊地使用重要性這個詞。通常重要性的決定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關鍵方面:
目標和目的:該因素對于實現重要目標或滿足關鍵需求的程度。
影響范圍:該因素如果影響廣泛且可能產生重大后果。
緊迫性:該因素具有緊迫性或時間敏感性,需要更快地處理。
可替代性:該因素是否可以替代或找到其他替代來源。
價值和利益:該因素是否能夠帶來重要的收益、好處或價值。
風險和影響:該因素可能對決策、計劃或行動產生重大影響。
個人偏好:該因素可能對個人的興趣或偏好具有重要性。
如果涉及企業經營,還需要考慮宏觀經濟政策的因素,比如財政、貨幣、稅務政策,以及所處行業的扶持或者限制政策等。
下面針對該觀點,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違反第一性原理和邏輯學要求的錯誤。
一、對“第一性原理”的錯誤理解和運用
1. 把“優先級”這個工具性概念設定為時間管理本質,混淆了行動手段、策略與核心要素。
按照這種觀點,很可能導致忽視目標設定與資源分配等核心因素的錯誤。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優先級可能無從談起;優先級必須結合時間占用與工具、資源占用及各因素的重要性等綜合考慮才能落地。
2.“優先級”不是不可再分解要素,更不是時間管理的最基本要素。
現實生活,在時間管理的行動中,計劃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從經濟學角度,時間是最稀缺的資源,需通過計劃表優化各類資源、工具的配置。
根據帕累托法則,似乎可以得到20%任務產生80%價值這個結論;心理學機制表明,人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有一定限制,通過計劃表進行任務分解的可視化分配,能夠降低完成任務的壓力,提升執行意愿(行為設計學。比如,老師的課堂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注意力機制來分配教學內容,一味地拖堂未必達到效果)。
二、可能存在的邏輯謬誤與認知偏差
1.割裂“優先級”與“計劃表”二者的關系,否定二者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協同性,涉嫌虛假兩難的邏輯謬誤。
盡管去做(Getting Things Done/GTD)原則:通過清單(計劃表)記錄任務,再根據情境與優先級執行(該原則是一種行為管理的方法:通過記錄的方式把頭腦中的各種任務移出來,以合適的類別組織好不同項目的提醒以及下一步的行動方案,把精力集中在正在完成的事情)。
艾森豪威爾矩陣:又稱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一種時間管理工具,它結合重要性(優先級)與緊急性(計劃表)分類任務。
研究表明,結合優先級與計劃表的時間管理策略可提升效率40%。
2.該觀點否認計劃表的重要作用,可能存在著以偏概全的邏輯謬誤。
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復雜的項目,工作計劃表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性價值。比如:
項目管理中,甘特圖(計劃表)是復雜任務協調的基礎工具;
管理個人生活時,每日計劃表幫助養成規律作息,如早起、運動的安排等。
3.把個人偏好(“優先級優于計劃表”)當作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存在“主觀價值泛化”的認知錯誤。
這種個人偏好沒有普遍指導意義,現實中的反例很多。比如:
從事創意工作的人群,如藝術家,他們依賴于個人靈感而非優先級,對這類人群,計劃表很可能限制其創造力;
各類突發事件,比如急診科醫生,他們需根據患者狀況(綜合考慮各因素的緊迫程序)實施急救,而不是預先設定優先級。
4.對“優先級”存在過度理想化認知。
優先級背后有多種因素,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標準,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義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對重要性的判斷常受情緒影響,比如,在焦慮時,往往過高估計某一因素的重要性。
再比如,企業管理者可能因短期現金流壓力(緊急),忽視其他因素,反而有可能導致企業困境更加嚴重。
5.應用的舉例有“優先法則悖論”的嫌疑。
在資源限制的條件下,如果若團隊中每個人只做“3件最重要的事”,團隊協作恐怕不復存在。比如,企業的市場部可能需要同時推進品牌、銷售、公關等工作;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平衡工作、育兒、家務等等,而不是僅僅聚焦于“3件最重要的事”。
總結
時間管理的第一性原理是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整個執行過程的優化。執行過程中,對于分解后的節點目標,應綜合考慮目標價值與時間、資源、工具等的匹配——無論是用優先級篩選任務,還是用計劃表追蹤執行,皆為合理選擇,即優先級與計劃表的平衡。
具體應用時,需要回歸個體需求的根本性問題:通過時間管理,究竟需要實現什么目標?
時間管理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包括任務的規劃、執行、監控和調整。優先級是任務執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計劃表同樣不可或缺。計劃表不僅能夠幫助明確任務分解后的每個時間節點和順序,還能提供一種結構化的方式來監控任務的整體進展。
該觀點對于時間管理的簡單化表達,確有誤導的嫌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