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一再證明:技術淘汰的是工具,而人類則在不斷進化。
文:中外管理傳媒 任慧媛
責任編輯:胸懷天下
管理解讀:冉濤(“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評委、前華為全球招聘負責人、深圳百森咨詢創始人)
有目共睹,技術革新從未像今天這樣迅猛。
世界經濟論壇(WEF)在其發布的《2025年未來職業報告》中表示,到2030年,全球約22%的工作崗位將受到AI的沖擊。在沒有AI(或機器)輔助的情況下,人類能夠從事的行業占比將從2025年的47%大幅下降至2030年的33%。
與之相反,在沒有人類輔助的情況下,AI能夠完全勝任的行業占比將在同一時期從22%增加到34%。也就是說,AI將擁有比人類更多的工作機會。
文件整理、報告撰寫及數學計算等重復性、規律性強的工作,已近乎完全被AI技術所取代,相關行業正逐步淘汰人類員工。
就在前不久,深圳福田區政務服務中心迎來了特殊的新同事——70名基于DeepSeek大模型開發的“AI數智員工”。這些無需工資、不交社保、永不摸魚的數字化公務員,正以驚人的效率重塑政務服務。
于是,一場關于AI與人類就業的辯論正從學術殿堂蔓延至市井街巷。麥肯錫預測的3億-8億崗位自動化危機尚未到來,焦慮的漣漪卻已然在職場擴散。
對此,前華為全球招聘負責人、深圳百森咨詢創始人冉濤在接受中外管理傳媒專訪時卻理智直言:“AI現在雖然很熱鬧,但應用還比較淺顯?!?/p>
賦能or取代?
在實際工作中,AI提升了搜索效率,的確對一些崗位帶來了影響,尤其是AI的文本校對和信息搜集能力,對事務性文員崗位和秘書工作沖擊比較大。就像數碼相機終結了柯達的膠片帝國,AI正在肢解傳統文秘服務的生存空間。
“只不過,AI現在雖然熱鬧,但應用還比較淺顯,搜集完信息之后做分析,還是需要人來判斷,這個時候AI就很難替代人?!比綕劦?,比如對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演變規律進行總結,AI的一番“搜、讀、算、寫”操作絕對比人強,但如果讓它預測未來10年的經濟形勢,它對于人類還是甘拜下風的。
“這是因為AI的訓練是基于模型的邏輯,解決的是邏輯思維的連續性,通過算法進行推理。而人的思維是跳躍而非線性的,解決的是概念思維的跨越性。就像相對論對于萬有引力的升級,AI從邏輯上是無論如何也推導不出來的?!比綕硎?。
大模型往往依賴已有數據學習和推理,缺乏真正的洞察力,而人類最珍貴的便是靈光乍現、頓悟中迸發思想的火花。
冉濤進一步分析認為,人工智能的搜索功能將實現普及,因其主要涉及單向知識輸出。但到了操作執行層面,AI仍面臨很大挑戰,現在的AI機器人只是翻個跟頭跳個舞,還很初級。比如,我們希望保姆機器人能夠同時具備看護老人、烹飪及維修等多項技能,但目前這一目標尚未實現。且不說智能駕駛領域,僅司機功能的整合就已耗時良久,更遑論其他行業,每個領域的AI應用都需要時間進行訓練和優化。
因此,短期內AI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有限,真正的AI應是賦能人類、提升效率的工具。換言之,AI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工具,更是合作伙伴。領英的調研報告顯示,目前僅有4%的企業高管會因AI影響而考慮裁員,更多企業則聚焦于幫助員工掌握AI技術,以充分激發人的潛能,為組織創造更大價值。
此外,當前AI所依賴的數據基礎尚不穩固,提供的內容無法確保無誤,誤判、偏差及不實反饋時有發生,需人工干預修正。同時,AI還面臨造假、詐騙等風險,其普及應用仍需解決規范化與倫理問題。
超大機遇,正在涌現
當AI信息搜集層面升級至業務處理層面,將開啟一扇全新的窗口。談及未來應用,冉濤所描繪的場景極具顛覆性:當下的電商平臺猶如撥號上網時代的門戶網站,而在未來3-5年,AI或將如同“今日頭條”對門戶網站的沖擊一般,引發一場商業渠道的革命。
在冉濤構想的場景中,類似短視頻上的電商,未來AI亦會出現此類應用,從而實現巨大交易入口的切換。例如,當用戶向AI表達購買機票的需求時,它會依據用戶的出行習慣、旅程喜好形成指令,驅動其直接前往官網完成交易,如此一來,線上票務公司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再比如,當用戶對智能終端說出“布置新中式客廳,預算10萬元”時,AI會即刻調用建筑CAD模型、家裝趨勢數據庫、全網供應鏈信息,以及用戶的戶型圖、消費記錄和興趣愛好等,瞬間生成10套方案并完成跨平臺比價下單。屆時,消費者不會在意商品源自天貓還是抖音,恰似如今無人記得瀏覽器地址欄的內容。“今日頭條”讓信息門戶網站失去存在感,未來電商平臺或許也將不復存在。
當人工智能實現整合,那些越標準的形式可能越容易被取代。這場始于算法的革命,正悄然掀起一場具有顛覆性的消費范式轉移。
此外,研究華為智能駕駛系統加持的問界M9會發現,它已不僅僅是一輛車,更是一個智能應用平臺。它能夠收集周邊復雜環境的信息,通過算法判斷并指揮車輛行駛,且在行業內首創了“智能安全體系”,該體系不僅涵蓋傳統汽車的被動安全,還包括主動安全、動力安全、隱私安全、網絡安全以及健康安全等。其中,智慧云服務平臺能夠及時針對用戶在使用車輛過程中遭遇的特殊情況,進行遠程診斷、主動鑒定以及其他形式的遠程支持。
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在央視新聞《中國經濟引力場》直播間分享問界M9的駕駛體驗時表示:“過去從重慶開車到成都3小時會很累,現在智駕到成都300公里還未盡興,一口氣行駛至川西600多公里,90%以上路程依靠智駕,比開300公里還輕松?!笨梢哉f,對于問界M9車主而言,“自駕游”已然進化為“智駕游”。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的興起將成為趨勢。
在冉濤看來,這就如同從原來PC端到手機端的切換,未來將從手機端切換至語音端,進而催生新的“霸主”。其中,AI購物和智能駕駛是即將興起的巨大核心點,最大的機遇或許將從這里涌現。
AI焦慮,仍然只是“成長痛”
大勢所趨下,善用AI已然成為職場必備能力之一。然而,AI究竟能發揮多大效用,其關鍵取決于使用者是否具備“深度求索”的精神。這一趨勢催生了對善于駕馭AI人才的大量需求。據麥肯錫等權威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到2030年,中國對AI專業人才的需求預計將達到600萬,而當前的供給能力僅約為200萬人,由此將產生約400萬人的人才缺口。
冉濤對比了兩次技術革命的影響后指出:“實際上,AI人才的需求規模并未像計算機時代那般巨大?!盤C時代催生出了數千萬程序員,而AI的作用在于提升人的工作效率。它無需過多的代碼編寫,而是通過強大的遠程算力直接賦能終端能力,這與此前需要眾多IT工程師進行數字化、信息化轉型的情況有所不同。
AI領域需要的是典型的兩極人才,一類是高精尖人才專注于算法建模,另一類則是應用型人才需不斷學習。以自動駕駛領域為例,華為“天才少年”主導算法突破,而應用工程師只需理解場景需求即可。
其實面對技術迭代,人類不是第一次陷入不安。照相機第一次出現時,畫家面臨職業危機,但這么多年過后,繪畫并沒有消失,而是向藝術的更深處探尋;電腦普及后,職場人士有打字本領焦慮,可時過境遷后,打字已不算是一項專業“技能”。1996年我們恐懼互聯網,2007年我們焦慮移動互聯網,現在面對AI亦是如此。
事實上,面對技術的迭代更新,人類并非首次陷入不安之中。照相機初次問世時,畫家曾面臨職業危機,但歷經多年發展,繪畫并未消失,反而向著藝術的更深層次探索;電腦普及之后,職場人士一度擔憂打字本領不足,但隨著時間推移,打字已不再被視為一項專業“技能”。1996年我們懼怕互聯網,2007年我們焦慮于移動互聯網,如今面對AI亦是如此。
由此可見,焦慮是新事物出現時必然經歷的“成長痛”。技術轉型之后,隨之而來的將是新崗位、新技能以及新機遇。歷史一再證明:技術淘汰的是工具,而人類則在不斷進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